《人民日报》短文精选
人民银行纪委、派驻监察局推荐
天津分行纪委选编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因此,党员干部要加强政治、思想、纪律、作风、道德等方面的锻炼和修养,增强自我净化和自我完善能力,保持高尚的人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和水平,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为深化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中层干部对作风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进一步转变党员干部作风,加强党员干部修养,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现推荐11篇选自《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和人民论坛栏目中发表的短文。这组短文围绕干部作风建设以及当前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深入分析新闻事件的内涵、意义和深远影响。请全体党员、中层干部认真学习,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一 领导干部需有“亮剑”精神,增强“三项意识”
“身处西部,要敢于碰硬,绝不能当太平官。常给自己念‘紧箍咒’,才能始终保持政治本色,始终保持前进动力。西部的领导干部更得有点‘亮剑’精神,时刻恪守准则,带头冲锋陷阵”——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日前如是说。
“ 亮剑”精神,“剑锋”直指之处,除了社会各类矛盾与缺陷,恐怕更少不了某些干部沾染上的“歪风邪气”与各类“机关病”!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领导干部要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行使人民公权,其精神意识是否积极向上、品行作风是否端正无私,影响更是极其深远。
在今年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古语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毛泽东同志也说过:“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事实上,“忧患意识”与不懈的进取精神,对于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发展意义深远。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确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是,面对大好发展形势,如今某些干部却怀有“保存政绩果实”、“平平稳稳混日子”心态。这不单单是个人的自私与懈怠,还可能使地方各项深化改革“畏首畏尾”,更会令国家的宏观政策遭遇局部“梗阻”或“打折”。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从“为人民服务”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公仆意识”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根。然而,受到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不良思想冲击,如今一些干部的公仆意识变淡,官本位思维渐浓,不仅较少深入基层,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爱搭不理”。面对利益诱惑,私欲极大膨胀,少数人甚至利用手中公权干起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龌龊勾当。殊不知,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个别公职人员与群众“离心离德”,已然离“卷铺盖回家”不远。至于那些妄图进行公权寻租者,反腐利剑更已在不知不觉间高悬。近年不时落马的贪官在铁窗中流下的“鳄鱼眼泪”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成由勤俭败由奢,如今党和国家提出构建节约型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已成众矢之的的“公款考察”、“公款接待”、“超标公车”、“繁华办公楼”将何取何从?某些“吃财政饭”不惜挪用截留,也要让少数干部“风光潇洒”又该如何监管堵漏?中国还有不少欠发达地区,仍有上千万人未解决温饱,社会保障存在财政缺口。老百姓过日子最讲究精打细算,对于人民政府来说,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将纳税人的每一分钱用到“刀刃”上,使各项财政支出都做到“阳光透明”,既是对节约倡导的以身作则,更是清廉执政的操守本分。
面对国际与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某些干部为人民服务,面对“拔苗助长”搞政绩工程及腐化堕落现象不时发生……胡总书记提出“三项意识”,既是民心所向,更是审时度势之举!它不仅表明了高层的一种良苦用心,更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严肃教育与诚挚诫勉。事实上,也只有通过对症结问题的深刻剖析,对个案典型的警钟长鸣,以高瞻远瞩的党风净化态度,以务实民本的政策措施,将各类“不良苗头”扼杀于萌芽状态,让群众切实看到党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体会到党的源源不断的温暖,才能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带领全国人民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二 从中央提出要求看领导干部的“情趣”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提出,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最后一条,即要求领导干部“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
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这一条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这是中央首次对领导干部生活作风提出如此特别的要求——这很有可能在领导干部中兴起一股培养健康情趣的热潮。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要求?如果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近年来被查处的领导干部,几乎全都涉及生活作风问题,这一问题,几乎成了腐败的“必备要素”,有的经济问题甚至是由生活作风问题引起的。所以中央提出“健康情趣”的培养要求,也就不足为怪了。
情趣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志趣和爱好,往往通过某种玩赏、消遣等表现出来。它出自一种内在的情感和心理需要,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生活追求,是一种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正因为情趣源自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易改变,所以它对于人的行为和品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顽固。因此,对手中握有权力、应当为人表率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无论是为了维护党的形象、还是确保能清廉公正地行使权力,情趣是否健康,实在是至关重要。
但是目前的情况怎样呢?那些被查处的贪官的陋品劣行之不必言,就是一般所谓的“合格”干部,又有多少人热衷于传播“荤笑话”、讲“黄段子”?有多少人倾情于大吃大喝,搓麻打牌,泡舞厅、洗桑拿,甚至明里暗里包二奶三奶?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人不少还是一些领导眼里的“能人”、“红人”,被公认为有情趣、关系广、有魄力、善交友。
即使一些本来健康、文明的情趣,到了一些领导干部那里,也变得不那么健康、文明了。情趣有雅俗之分,有文明与不文明之别。对一般人来说,有益身心的活动如游泳、打球、读书等,均属健康和文明的情趣;而酗酒、赌博、涉黄等等,属于低俗、不文明的情趣。但是笔者就曾见到过,一位领导,由于他喜欢游泳,只要他哪天“情趣”来了,一个偌大的游泳场馆,就供他一个人畅游。其他如打高尔夫球、打网球,像徐霞客一样游览山水美景,本都有益于身心。但是那些公款挥杆、挥拍,公款奢侈游的领导干部的身影,却严重地污染了社会风气。学习书法、收藏字画,本不失为养神、益智的爱好,但到了部分领导干部那里,却成了收取“润笔费”、收受名画名书法等变相索贿的“道具”。这些情趣,有了“公款”、“贿款”的滋润,又有了“健康”、“高雅”的外表,不用培养也会很快蓬勃发展起来的。
因此,要求领导干部“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首先需要界定领导干部健康生活情趣的“界限”。一方面及时发现问题和苗头,划定哪些是属于不健康情趣的“红线”;另一方面,对那些在一般人那里属于健康、文明的情趣,也要看它是否会在领导干部那里、在权力的催化作用下,演变成不健康、不文明的“官趣”。
笔者认为,最好能引导领导干部多培养一些不那么昂贵的情趣,即使不必强求一律都去养成业余时间读书学习的习惯,不妨也可以学学爱因斯坦拉小提琴、法布尔种仙人掌、华罗庚写旧体诗、竺可桢练成“太极高手”等等。既能调剂领导干部的精神,强健他们的体魄,给他们带来活力和昂扬向上的朝气,“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又能防止在“培养情趣热潮”中,使情趣变味,产生新的腐败。
三 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咋样?
人的生活作风问题,一直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
日常生活中,人们说到生活作风问题,一般情况下,更多是指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实际上,广义的生活作风,是指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行动,内容要宽泛得多。生活作风问题,不能完全看作是个人小节问题,尤其是对领导干部而言。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讲话指出,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并提出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其中倡导的第八个良好风气是,“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有专家和媒体认为,这是中央首次对干部生活作风提出如此特别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必要。
一个人在生活作风上的表现,也差不多都会表现到工作上。比如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如果在生活中做不到这一点,其工作上恐怕也够呛。人们当然希望领导干部都“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如果领导干部自己生活上就“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本身就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后果一定是相当严重的。首先领导干部的那点收入,是经不起浪费的;假如染上“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就更不够花了;假如是个拜金主义者,见钱眼开,就会变得更赤裸裸。只要好这几口,钱不够,就得想办法找,甚至干脆直接伸手捞;一旦被人知道好这一口,还会有人投其所好,缺钱送钱,缺物送物,缺啥送啥。而“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事情一旦至此,就不会再那么坚持原则了,法律法规的底线就可能在眼前消失了。这样简单的逻辑推理,都是一般常识,人人都会;而类似的事例,人们也早已屡见不鲜。
说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很容易让人想到“美女关”。稍微回想一下,这几年落马的贪官,差不多都有一条“生活糜烂”。具体说的都是这些人在夫人之外,身后都有一个或多个美女。从经济上讲,包养情妇,不是领导干部自己能承受得起的。一定要养,得有经济基础,办法还是一样,要么自己捞,要么靠人送;美女“待客自奉”的,也当然不会是白奉送的。不拿原则、权力和金钱等等做交换,是不可能抱得美人归的。
其实,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社会正常人的要求没有多少距离。当我们听说个别地方党委和政府作出“不孝敬父母的人”不能担任领导干部的时候,最初可能有些诧异,但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自然做不好为人表率的领导干部。从生活作风上讲,连做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不够资格了,更遑论做领导干部?
从现实的情况来,在生活作风问题上,对领导干部来说,绝大部分,确实是需要反对、抵制一些不正常、不健康的观念和风尚;而对有些领导干部来说,恐怕是需要远离甚至是从自身剔除掉一些恶习的问题,否则,走向贪腐,就只能是必然的、迟早的事。
中央如此郑重其事地对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提出要求,确实应该引起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身的高度重视。
四 靠正气留人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单位如何留住人才,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靠事业、靠感情、靠待遇。这种留人方法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我体会到还应该更明确一点:靠正气留人。
正气乃光明正大之气。它是一种无私忘我、行端影直的净气;是一种铁骨铮铮、腰杆挺直的骨气;是一种博采众长、气度宽宏的大气;是一种敢于碰硬、敢于攻坚的勇气。
事业、感情和待遇是拴心留人的必要条件,但是,缺乏正气的“感情”是庸人的投资,缺乏正气的“待遇”是施舍。“留人”的“佳肴”变质,“拴心”的“别墅”变脏,一个集体、一个地区的向心力、凝聚力肯定会骤减,倘若如此,那“韩信”不跑才怪。
正气是力量。歪风离心离德,邪气涣散军心;歪风当道好人不香、坏人不臭,邪气盛行老实人吃亏、奸狡者得志。这是古今中外不争的事实。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政党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离开正气。一个共产党人有了正气,就会有大局至上的政治胸襟、奉献至上的思想情操、他人至上的人生理念、公道至上的行事风范、祖国至上的高尚追求。这里面蕴含着强大的震撼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历经无数次狂风暴雨的洗礼,由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发展到今天拥有七千万党员的大党,靠的是什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正气,靠正气凝聚人心,靠正气留住人才,靠正气发展事业。
正气是境界。唐太宗以其宽宏气度,给魏征和“犯颜直谏”的群臣弘扬正气留下很大的空间,从而获得了大量治国安邦的人才,取得了“贞观之治”的巨大成功。相反,商纣王面对比干“不要贪恋女色”的劝谏,挖其心,断其命,使群臣不敢久留朝中,纷纷作鸟兽散,最终落了个江山易主的结局。这从正反两个方面清楚地显示了靠正气留人的重要性。靠正气留人,倡导的不是只给物质刺激,推崇的不是庸俗关系学,依靠的是在歪风面前不妥协,责任面前不逃避,困难面前不退缩,并通过这样的胆识和境界,达成和下属精神上的平等认同,赢得下属的自觉追随,从而有效地实施领导行为,成功地实现领导目标。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着重强调要在领导干部中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这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作为实现领导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的鲜明标志,说到底,就是为了弘扬正气,教育党员干部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勤勤恳恳为民。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能以弘扬正气为己任,那么不仅能留得住人,而且干得成事。正所谓“风正,心齐,气顺,劲足”,大业可期,大事可成。
五 警惕身边的“蚁穴”
看到彭德怀的一个小故事。一次,警卫员给彭总泡了一杯茶。他端起来一看,发现茶叶不对,就问警卫员:“这茶叶是哪里来的?”警卫员回答:“是管理科送来的。”彭德怀一听就火了,大声批评警卫员:“你看,你看,你就是不动脑子嘛!管理科送来的茶叶,是招待客人的。我个人喝茶,怎么能用公家的茶叶呢?”警卫员笑着解释:“就这么点小事,算得了什么?”彭总一听,更加生气:“事情不大,可是个原则问题,这不是白占公家便宜嘛!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最后,彭德怀拿了一斤茶叶的钱,让警卫员给管理科送去。并明确要求他把公家的茶和自己的茶分开来放,个人喝茶,绝不能从公家的茶罐里拿。
这是发生在1952年的一段往事,现在听起来,仍然让人肃然起敬。彭德怀所讲的道理,不仅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韩非子·喻老》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说的是小问题也可能引起大灾祸。
然而,就是这些小问题,现在却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不就是喝了一杯茶吗?不就是吃了一顿饭吗?不就是唱了一次歌吗?不就是洗了一次澡吗?不就是用了一次车吗?不就是公费旅游了一次吗?沾点公家的光,算啥大问题?
这种无所谓心理,也延伸到人情往来上。过年了,节庆了,免不了大家要互相走动。你到我这里来,我到他那里去,你给我带点东西,我给他带点东西,都是人之常情。而很多“蚁穴”,就是在这样的“沾光”和“往来”中滋生蔓延的。
一位省委领导同志说,现在不少腐败案件一经查实,往往就是大案要案。要建立有效机制,真正做到干部小违纪的时候就能及时发现,就有人管、有人抓,防止滑向违法犯罪。要抓住节假日等关键时候,加强预防力度,形成廉政氛围,严防节日腐败。
这些年来,我们查处的腐败分子中,有哪个是第一次受贿就达到犯罪的?又有几个是第一次受贿就被抓住的?观其犯罪轨迹,许多人开始都是抵制贿赂的。但往往是经不起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的“说服”,从一件件小事开始,让居心不良者打开了缺口,职位事业之堤、政治生命之堤、人生理想之堤,就一点一点垮了下来,最后全线崩溃,走向犯罪深渊。
能够发现和查处大案,当然是反腐工作的重要成果。但我们的目光,也应该关注那些“小事”和“小案”。从小防起,从小抓起,从小管起,从小查起。近年来,中纪委制定了一系列将反腐败关口前移的制度,都是防止“蚁穴”之灾的好制度,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切实重视思想上的“蚁穴”,时刻警惕身边的“蚁穴”。
六 方永刚的“真”
采访报道方永刚同志先进事迹,深深为方永刚同志的精神所打动。方永刚为人率真,办事较真,作风认真。方永刚的思想言行鲜明地彰显着一个“真”字,就是矢志不渝追求真理,对党的创新理论真学、真信、真心传播、真诚实践。
真学是基础。方永刚抱着感恩的心走上求学之路。他常说:“我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直接受益者。没有党的创新理论,我上不了大学,读不了博士,成不了教授,摆脱不了贫困。”方永刚读得滚瓜烂熟的一本书是1983年出版的《邓小平文选》,四周和封面被磨穿,泛黄的书页上记满了他的学习心得。方永刚学习理论不是“摆样子”、“装门面”,而是发自内心的全身心投入。党的理论每前进一步,方永刚的学习和研究就跟进一步。方永刚曾因车祸住院108天,研读了43本理论书籍,撰写了30万字的著作。方永刚真心学习科学理论,头脑不断武装,思想不断净化,境界不断提升。
真信是核心。方永刚讲课常引用《论语》中子贡向孔子问政的典故。子贡问:何以国泰民安政稳?孔子答三条:足兵,足食,民信。子贡再问:三去其一呢?孔子答:去兵。子贡又问:再去一呢?孔子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古代圣贤把人的信仰放在首位,超越了足兵足食。一个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否则将成为行尸走肉;一个国家也是要有精神的,否则将变成一盘散沙。精神的下线是道德,精神的上线是信仰。信仰不坚定,行动就盲从。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犹如强大的磁力深深吸引着方永刚,令他陶醉,令他折服。党的创新理论,让他真切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让他真切体会到党的理论创新的巨大魅力。方永刚真诚信仰党的创新理论,在他的身上已“内化为血肉,上升为灵魂”。
真心是根本。有人说:政治理论多枯燥呀,一上政治课就瞌睡就溜号,结果讲的不愿讲,听的不愿听。方永刚却认为,党的创新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是对实践作出及时反映的理论,这么鲜活的理论怎么会枯燥无味呢?群众不愿听,不是党的创新理论有问题,而是政治理论宣讲者没有真心为群众当好“政治翻译”、“广播电台”,老讲那些不切实际的“正确的空话、大话、套话”。党的理论虽然来自丰富的实践,但毕竟是抽象的、逻辑化了的理论。让党的理论成为思想向导,还要把理论还原到生活中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理论讲解给群众听,树立群众的信仰,坚定群众的信念。方永刚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总是有一种紧迫感、使命感,即便到了癌症晚期,还坚持宣讲,说:“我肚子有问题,但脑子没问题,嘴没问题!”他不仅在学校把每堂课都讲成精品,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而且深入工厂、农村、连队、机关,向干部群众宣讲千余场,撰写理论研究论文千万字。方永刚以真心换真心,赢得了人民群众热烈欢迎。
“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意把它定格在自己的岗位上,永远保持一名思想理论战线英勇战士的冲锋姿态,让有限的生命为太阳底下最壮丽的事业燃烧……”方永刚把教授党的创新理论,当成神圣的事业,视为生命之约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他是真正的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
七 领导干部有所“怕”才好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铿锵有力,正气凛然,揭示真理不可战胜,鼓舞人们坚持真理。这一至理名言,对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贯彻中央要求,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依然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然而,对这句话不应有误读,尤其不能成为一些人有了权力就忘乎所以、为所欲为,有了高位就唯我独尊、独断专行的借口。
许多事实表明,对于担负重要责任的领导干部来说,有所“怕”才好。“怕”,表现了敬畏和忧患。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是人民群众的带头人。权为民赋,责重山岳,理当常怀敬畏之心和忧患意识,唯恐自己的工作失误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许多勤奋敬业的领导干部都有这样的体会:做好工作就要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诚惶诚恐、殚精竭虑、居安思危,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临事而“惧”,饱含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怕”,正是领导同志进入角色和做好工作的心理起点和思想基础。自以为是、满不在乎,“天不怕、地不怕”的态度是浅薄的、不可取的。
“怕”,折射了能力和素质。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是出主意、用干部。毛泽东说,“一切计划、决议、命令、指示等等,都属于‘出主意’一类。使这一切主意见之实行,必须团结干部,推动他们去做,属于‘用干部’一类。”而履行好领导的基本职责,总是需要有所顾忌,不能随心所欲。比如要虚怀若谷,心胸开阔,乐于和善于听取各种意见包括不同意见,不能想当然表态度,拍脑袋作决策。再比如,办事要遵循组织原则和工作程序,不能独往独来,包办代替,个人说了算,凌驾于组织之上。处理复杂问题,更要反复掂量,尽可能慎重一些、周到一些,不能片面极端、我行我素。那种好像不武断专行、不颐指气使就不像个领导者样子的意识和作为,只会孤立自己,疏远群众。多些顾虑、少些恣意,多些谦和、少些自大,这种“怕”,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要求,对领导干部完善自己、增长才干也大有好处。
“怕”,体现了自律和慎独。领导干部位高权重,一言一行包括生活作风和情趣都为公众关注。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领导干部身上滋生不正之风的现实危险性在增加,被诱惑拉拢、被腐蚀利用的“价值”和“机遇”,比常人要多得多。面对这种情况,领导干部尤其需要克己慎行,防微杜渐,扬荣拒耻,反省检点。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诚恳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时时保持警觉,事事自我约束,主动设堤防范,这种“怕”,关系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可谓是领导干部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护身法宝。
“怕”的对应面是“敢”,怕与敢相辅相成。多虑必多得,多惧方多勇。有所“怕”,正是为了也必将成就领导干部的勇于任事,敢于担当,无私无畏,奋发有为。
事物总有两面。有所“怕”,一方面当从自己思想上深化认识,一方面也需从制度上形成外部约束。一内一外,自觉和制约相结合,更能造成对不良风气和现象的“不愿为、不敢为、不能为”,使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够更好地提高执政能力,赢得群众信任,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八 领导干部为政贵简
有两位领导同志的话,给人印象很深。
一位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清简务本、行必责实”的工作作风。做到政治清明,作风清新,为官清廉,不搞繁文缛节,不搞文山会海,不搞形式主义,真正把精力和心思用在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上,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群众最急需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有利于发展的事。
另一位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公开亮“家底”:原则只有一个,就是以简单对复杂,不参与、不听从、不搅和、不揣摩。他坦言,几年来他几乎没有单独与厅局、市县领导吃过饭,也不准他们到家里去,不是不想和大家搞好关系,而是为了避免是非。
他们的说法做法都是推崇清简。用简单的话语阐述深刻有用的道理,用简捷的方法处理问题,用简朴的形式进行交往活动,为人处事、为官行政当有这样的风格。当然我们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决不能简单化但也不能将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简才能节约,才有效率,才有求真务实。
为政贵简,简在心纯。“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朴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清代刘大櫆《论文偶记》中说:“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为文为人是一个道理,内心纯净,为官当政无妄想、无杂念,就不会有那么多揣测、那么多牵扯、那么多瓜葛,自然清清爽爽,简洁明快。“少想自己就简单,出于公心就简单”。有的人当简不简,小事大做,枝节横生,忙“无谓”之忙,想“有为”之得,心灵错位,人格错位,工作错位,始于忙乱,归于平庸,这样的现象应该警惕。
为政贵简,简在务本。简不是减少内容,降低质量。一些人无事生非,折腾忙碌,多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抓本职,守本分,心无旁骛,才能简捷。言必直奔主题,便无心巧言令色;事必求真务实,便无心虚张声势;“系心于一事”,便无心逢场作戏。“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弄清根本,直指根本,抓住根本不放,才能提纲挈领,化繁为简。面对复杂的事物和问题,权衡利弊,对比优劣,抓住最主要、最重要、最本质的事情,寻找最简捷的方式方法,将宏观的问题简单化,将微观的问题系统化,一挥而切中肯綮、一语而抓住要害、一笔而入木三分。
为政贵简,简在尽心。简不是懒散,而是勤快;简不是松心,而是尽心;简不是贫乏,而是精粹;简不是直入直出,而是厚积薄发;简不是回避矛盾,而是解决问题。简由繁化,简政源自勤政,只有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功夫,才能真正做到简明、简捷、简朴。
简单做人,简洁为官,简捷行事,一副肝胆,两袖清风,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精神境界。
九 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
一个领导干部应具有多种能力,其中一个重要能力是学习的能力。宽广的视野、敏锐的嗅觉、正确的决策,无不来自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
在基层采访时,经常听到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领导自我感觉良好,觉得不学习照样能干工作。有的领导身陷文山会海和迎来送往之中,忽视学习。有的领导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学也学不会,干脆“躺倒不干”。还有的领导只重视“拿文凭”、“戴高帽”,用学习来装点门面,而不是用学习来推动工作。
学习能力,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很多人都记得,无论是爬冰卧雪、草根果腹的长征途中,还是转战陕北期间,书籍都是毛泽东最珍爱的“宝贝”。一生信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他,摸得最少的是枪,最放不下的是书。在延安的时候,毛泽东经常约十来个人开哲学座谈会。窑洞里的摇曳烛光,点燃了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的热情,照亮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邓小平也是学习的典范。十年动乱期间,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60多岁的他在每天的劳动之余,读书到深夜。对这位被迫离开领导岗位的老人来说,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寄托,更是对民族前途的苦苦探求,对国运兴衰的深刻反思。
学习,是一个政党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中央领导同志坚持集体学习已成为一种制度仔细分析领导同志的“课程表”,可以发现,他们的学习具有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现实针对性强的特点。他们把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重点,和专家、学者一起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研讨国家发展战略。他们注重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世界潮流中把握方向,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审视未来,为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学习作出了表率。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人们常常惊叹于“领路人”的远见卓识。这些拨云见日般的思想从何而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他们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而是源于艰辛的探索、艰苦的实践和刻苦的学习。
无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党员,要想踏准时代的节拍,在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创造,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学习。不学习,就会落伍掉队;不学习,就会闭目塞听;不学习,就会贻误事业,错过发展的良机。
古人云:“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面对新的本领恐慌,最好的办法是“缺什么、补什么”,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自觉成为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模范。
十 “干事者受抑,平庸者通达”的背后
一、干部就是要“干事”,就是要以身作则带头干,就是要带领群众干成事。不想干事或不会干事不能干事的,就不叫干部或不能当干部。
干事者是一个单位和地方的支柱,也是事业发展的希望所在。缺了干事者,这个单位和地方就会暮气沉沉,就缺少发展的希望和生机。
二、干事者的干事之风,来自修养,以及良心、责任等等,也来自领导的信任、支持、鼓励。
干事者觉得,不干对不起良心,虚度了人生,辜负了人民的期望,丧失了起码的责任。所以,每天想的做的,就是干事、干成事、干好事。干事成了他们人生最大的追求和幸福。闲愁则最苦。
三、事业成功离不开干事者,但干事者未必风光,有时流汗流血又流泪。这是因为:干事者全身心投入工作,把事业看得神圣,不愿意在人际关系上花费精力和时间。干事者容易招嫉,伴随着成绩和荣誉,常常是令人可怖的诬告陷害,诽谤中伤;干事者刚,不干事者阿。干事者追求真理,刚正不阿,敢于坚持原则;干事者难免有误,不干事者无处生误。干事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又总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误。
四、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干事者受抑,平庸者通达。
有一位领导同志痛斥“不干事者得志,干事者受气”的社会现象时说,这就叫“小人得志,好人受气”,“这是非常可怕和非常危险的”。
领导者讲正气、讲公道,是对干事者的最好支持。有时干事者最需要的,倒不是奖励提拔,而是道义上的支持,工作上的理解。在他们最困难之际,一句公道的评价,一句温暖的话语,就足矣。
五、干事者有勇还须有谋。
欲干成事,须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把干事的勇气建立在服膺真理、尊崇科学的基础上。这是干事者干事的底气,也是干成事的前提。
还应善于说服别人,团结大多数人,一道来干事。把得失成败想得更周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使每一项改革、每一个举措更加完善,并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干事者也需要讲求干事的艺术,干事的方法。事之所成,需硬功,也需巧劲。“将军赶路,不追小兔”,有所得必有所弃。既讲原则性,又讲灵活性。
欲干成事,最需信念、恒心、毅力,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使自己内心坚强,心态平和。遇困难而难不住、倒不了,始终保持那么一种精神一股劲,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六、创造干事、干成事的环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更是领导者的职责。在这种环境里,人人奋勇争先,个个见贤思齐。干事者如鱼得水,处处受到鼓励、呵护,工作积极性将得到极大的激发。
这就需要领导者眼睛要亮,耳根子要硬。扬正气、讲原则,不怕得罪人。对不干事者的妥协屈从,则是对干事者的伤害打击。
这就需要领导者的宽容,满腔热情地鼓励支持干事者,做他们的坚强后盾,以利于形成干事的风气,弘扬干事的正气。
十一 “慎独”是一种境界
“慎独”是先贤倡导的一种自我约束方法,也是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有的一种修养境界。
“慎独”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慎其独”的意思是,君子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
历史上有很多“慎独”的生动例证。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孙:“《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林则徐在居所悬挂一幅醒目的中堂,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慎独”以自省作为起点和基础,强调道德修养必须在“隐”和“微”上下功夫。认为在最隐蔽的言行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在最微小的事情上能够显示一个人的品质;强调道德修养必须达到这种境界,即在无人监督、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也能严格按道德原则办事;强调在社会公利和个人私利的对抗中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始终保持“慎独”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慎独”是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之一。而那些腐败分子,往往也是从“独”时、“独”处不“慎”,滑向犯罪深渊的。他们有的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嘴上说“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行动上却是“为了个人利益不惜鱼肉百姓”;嘴上说“密切联系群众”,行动上却是“密切联系帮派”;嘴上说“艰苦奋斗”,行动上却是“铺张浪费、挥霍无度”。一些腐败分子,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注重为官的道德修养,面对各种私欲没有“慎独”克己的能力。
领导干部“慎独”,具体应做到“十慎”:一是慎始,把好“第一次”关口,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二是慎终,做到精神支柱不倒、权力期权不用,防止晚节不保。三是慎权,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买官卖官。四是慎欲,不被钱、色、名等私欲俘获,做到“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五是慎内,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防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六是慎友,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防止被损友“拉下水”。七是慎微,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防止小节上的蜕变。八是慎言,要敢于讲真话,讲话要利于团结,防止口无遮拦。九是慎断,要深入调研,科学决策,防止违背规律、主观武断。十是慎威,不滥施权威,不压制民主,不压制人才。
“慎独”的要义在于勤自修,日日不辍。要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既要以贤人的高风亮节怡情养性,又要以贪官身败名裂的教训自警。要甘于清贫、耐住寂寞,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如此每日“三省吾身”,我们才能逐渐达到“慎独”之境界。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信息部 地址:郑州市郑花路29号 邮政编码:450011 电话:0371-65648812 豫ICP备0500244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