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来源:本站  作者:jjnsh  时间:2008-09-19 13:00:0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人民银行纪委、派驻监察局推荐

西安分行纪委选编

编者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报告的灵魂。要深化认识,将其贯彻落实到人民银行的实际工作中,就需要把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特别是要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推动人民银行各项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本期廉文荐读从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中国纪检监察报等摘选内容,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入手,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做了初步思考。

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l       科学发展观的来源和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l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l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继续坚持发展;同时,还必须是又好又快地发展。这两层要求在逻辑上是一种递进关系。没有第一层就谈不上第二层。但只有第一层而没有第二层,也不符合我们对于发展的根本要求。

我国是一个有 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需要加以关注,都需要认真解决。但基础,还是要靠发展。只有保持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我们才有更好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才有更大的财力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给予扶持,才能逐步缓解就业人口不断增加的巨大压力,才能处理好涉及利益关系的各种社会矛盾。所以,根本上还是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十七大报告引人注目地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这与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有所改变。“好”与“快 ”两字之调意义深远,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即由过去更多地强调发展的速度,转为更注重发展的效益,增长的质量,实现科学发展。“好”字当头,又好又快,这将是今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路。“好”字当头,又好又快,树立了中国经济发展新标杆。这个“好”字,既讲求经济发展的效益好,经济增长的质量高,又要求节能降耗的效果好,环境保护的成效大;既要经济发展的宏观效益好,又要让人民群众从中得到的实惠多。这个“好”字,又特别注重发展中的“协调”二字,即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发展,是在总结既往经验基础上发展理念的创新,是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和内涵的丰富。

(来源: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搜狐网)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现时期改革的主题

改革开放 30年来,中国的发展理论经历了生产力提高型发展观、制度创新型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三种不同的形态。这三种发展观就是要解决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生产力的发展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制度的变革 )以及人和他自身的关系问题 (人自身的发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社会发展过程又必须循序渐进地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用发展着的发展观来逐步地解决这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当历史跨入 21世纪的时候,中国社会已经初步完成社会结构的变革,初步建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社会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在每个人的活动的基础上发生的,如果没有每个人自身的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也会无果而终。只有当现实生产力的活的要素——现实的个人接受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并积极参与其中的变革的时候,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才真正地发挥作用。因此,中国社会的改革必须进一步发展到人自身的变革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标。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适时地把握了这个关键的问题,提出了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观的第三次变革。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的自主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里的自主性主要是指人在私人的经济活动中的自主性,可称之为私人自主。与这种私人自主联系在一起的是道德自主,即个人自主地就道德行为做出抉择。从这次汶川地震中人们自发的捐款、献血和其他自愿者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道德自主性的极大提升。在刚刚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曾经就道德 “滑坡”和 “爬坡”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今天的现实状况来看,无论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持什么观点,有一点是肯定的:借助于市场经济,人的道德自主有了很大的发展,而这种道德自主是伴随着私人自主产生的。个人的私人自主和道德自主性的提升也必然要求相应的政治自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这种自主性的要求。人是不是被看作是“本”,决不依赖于其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否则任何人都可能被剥夺“本”的地位,而成为“末”,或出现“本”“末”倒置。只有当一个人自主抉择的时候,他才可能真正成为“本”。而人要自主发展就必须有自主发展的环境,其中包括个人发展所必须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包括个人自主选择的社会氛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为人的发展提供这样的环境。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促使每个人自身的变革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这里,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科学发展的中心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这就是要为人的发展提供合适的自然环境,把一部分人的发展和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协调起来,把自己一代人的发展和后一代人的发展协调起来。科学发展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关注社会发展中人的发展、制度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相互协调。只有真正地尊重发展规律,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协调发展,人的各种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发展,人的理性抉择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没有人自身的发展,人的道德自主和公民自主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分离,并把一个独立的私人活动领域确立起来,那么这种个人领域的确立实际上只是对人的自主活动领域的消极承认,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是要达到对人的自主活动的积极支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政府的工作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促进所有的经济主体的自由竞争。市场体制虽然承认了人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和机会,但是某些人却由于自身的原因无法平等地参与竞争。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城市的弱势群体身上,而且也发生在广大农村地区。按照科学发展观,政府要通过各种措施,如社会保障措施和扶持农业的措施,以保证每个人参与能力的提高。这些措施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扶贫解困,而是要为他们创造自我发展的机会,提高他们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改革开放的一开始,我们党就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作为提高生产力的主要手段。这就是通过经济管理方式的调整、通过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注重调动他们在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方面的能力。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社会制订政策的标准。如果说过去更多地重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GDP的增长,并把 GDP的增长作为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的外在标准;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重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强调要“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要使人民群众不仅成为政策的接受者而且成为政策的制订者。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对于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人民群众不仅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接受者,而且也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参与者。同时,任何人要成为社会发展过程的参与者,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接受者,成为社会体制改革的参与者和接受者,就必须有参与社会发展活动和有理性地思考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核心命题的实践性注解。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是不要生产力的发展,而是要发展得更好;不是不要制度上的创新改革,而是说,这种改革和开放应更加注重人自身的发展,既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条件,又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这个思想清楚地表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制度创新与人自身发展的关系。

(来源:《学术研究》2008年第6期)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反腐倡廉建设思考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反腐倡廉形势、准确把握反腐败斗争规律基础上,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把反腐倡廉提到“建设”的高度,首次成为党的五大建设任务之一,是十七大对党的建设理论的新贡献。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要注重预防、务求实效。

l       反腐倡廉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今天,我们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已有的经验加以坚持、完善和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建设道路,就必须科学认识和把握反腐倡廉建设的规律。反腐倡廉建设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去揭示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其内在要求以及与其他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才能掌握反腐倡廉建设的主动权,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反腐倡廉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以下三种观念:

一是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科学发展观倡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全面发展。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也必须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建设要始终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开展,不仅要继续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且要不断将防治腐败的工作范围拓展到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不仅要抓好党和政府机关的反腐倡廉工作,而且要做好企业、社团、社区、农村基层等组织的反腐倡廉工作。要将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切实做到全面推进,为全面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二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反腐倡廉的第一信号,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反腐倡廉的第一考虑,把满足人民群众发展的需要作为反腐倡廉的第一选择,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反腐倡廉的第一目标,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和“答应不答应”作为反腐倡廉的第一标准。其次,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围绕“人”。要始终把人作为反腐倡廉工作最积极、最能动的要素,正确把握人的思想行为蜕化、变质、腐败的根源和轨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最后,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要发挥群众的智慧,依靠人民的参与,相信群众的力量。

三是牢固树立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观念。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要求。要统筹、协调好立足当前和谋划长远的关系,统筹、协调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等等。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还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的反腐倡廉理念,树立正确的反腐倡廉政绩观,懂得查清问题是成绩、澄清是非也同样是成绩;必须不断增强反腐倡廉的前瞻性、系统性和主动性,实现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人员素质和工作作风的与时俱进。

l       反腐倡廉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为此,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根本作用。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反腐倡廉基本要求来看,在三个“更加注重”中,注重治本和注重预防本身都包含着加强制度建设的内容,坚决惩治也必须以制度为依据并且靠制度来规范。从反腐倡廉建设的任务来看,当前的中心工作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惩防体系本身实际上就是一整套系统的制度,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不仅是整个体系的核心,还是整个体系的重要载体。反腐倡廉的教育机制、监督机制、惩处机制归根到底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固定、保障和促进。可见制度建设在反腐倡廉全局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从党的十七大对反腐倡廉的定位来看,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反腐倡廉定位为“建设”,本身就深刻蕴含着加强制度建设的思想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再明确提出“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就是要进一步强调和凸显制度建设在整个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要按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要求,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反腐倡廉的法制化水平。

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也是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一些领域的体制机制制度还不完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过去经济体制下不曾发生和将来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以后不易发生的腐败现象,都有可能发生在这个历史阶段。为此,必须从根本上寻找出路,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力度。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也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只有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加强教育、健全法制、创新体制、强化监督之中,通过制度建设夯实教育这个基础,才能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监督的规范化和有效性。

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也是我们党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经验。邓小平指出,廉政建设,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做坏事,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纵观我们党反腐败斗争的历史进程,从依靠“群众运动”反腐到运用权力反腐,再到走制度化、法制化反腐之路;从刹风整纪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再到逐步加大治本力度、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党的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断增强。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有效防止和遏制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

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首先要注重制度创新。制度的制定,既要经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又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论证分析,才能切合实际,行之有效。这就要求我们突出重点,把握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准则。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使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导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导向并行不悖。针对一些腐败行为常常采用边缘的、间接的、隐蔽的方式进行的特点,很有必要抓住规范权力运行,正确行使权力这个关键,及时制定出台新的规定,弥补制度缺失,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制度。

具有科学性而且便于操作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只是反腐倡廉的基础,要使制度执行好,就离不开一支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干部队伍。因此,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不断提高其素质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要扎实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增强其拒腐防变的能力,在每一个干部头脑中真正树立起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正确观念,保证公共权力真正为公众服务。要执行好制度,还要靠有效的监督制约。要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督促检查的力度,重点监督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掌握人财物的干部、关键岗位的干部。对爱岗敬业、卓有成效的领导干部应给予肯定和激励,树立典范,以励他人;对恶意践踏制度、造成重大损失的腐败堕落者要严肃查处,决不手软,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l       反腐倡廉建设要以注重预防、务求实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实施预防腐败的措施,从预防入手求实效。第一,要强化预防腐败的思想观念。从近年来查处的大量腐败案件的发案机理来看,腐败犯罪者的思想蜕化的原因不容忽视。有的是理想动摇、思想变质、由思想变质而导致行为腐败;有的是心态失衡,由心态失衡转为行为腐败;有的是心存侥幸,由侥幸心理引致行为腐败;有的是防范意识不强,被各种关系、诱惑所困最终走向腐败,等等。这就深刻地警示我们,要将预防与教育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在思想深处筑起预防腐败的防线。第二,要建立预防腐败的工作机制。预防腐败机制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制预防缺失。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预防腐败法,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对预防腐败的规定也很不够。二是体制、制度预防缺失。没有预防腐败的专门机构,对预防腐败问题重视和研究不够,有关预防腐败方面的制度规定既少又不严密。三是监督预防缺失。许多行政决策事项缺乏公开透明,缺乏有效的监督。四是事前、事中预防缺失。没有有效地把预防腐败作为权力运行的内在机制加以重视,超前防范和过程防范明显不够。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有效预防腐败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预防腐败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快预防腐败的法制建设。第三,要形成全社会预防腐败的良好环境。要注重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畅通人民群众信访举报的渠道,建立鼓励实名举报制度。加强对有效预防腐败工作及其经验的宣传报道,有效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

要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上下工夫。党的十七大对加强作风建设做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把务求实效体现在树立良好形象上。清正廉洁是为官从政的基本道德准则。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良好形象。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党性修养,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侈之风;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管好自己,管好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追求健康生活情趣,做到洁身自爱,生活正派。

要讲究反腐倡廉建设的方法。要把党的十七大部署的反腐倡廉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理清思路,改进方法,切实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向纵深发展。首先要抓重点。一是要抓好重点领域。要围绕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招投标、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一些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领域,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依法、规范、有序运作。二是抓好重点人员。从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看,“一把手”和掌握着人事、财务、审批等权力的人员,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腐蚀拉拢的对象。因此,对这些人必须重点进行教育和监督,督促和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决不能以权谋私。三是抓好重点环节。特别要紧紧抓住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工程立项、资金拨付等权力运行的重点环节,通过推进改革,强化监督,来减少权力行使的随意性,杜绝腐败问题发生。其次要抓具体。应注意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结合当地实际。各地有各地的情况,工作不可能千篇一律,必须紧贴自己的实际,体现自己的特色,除了认真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外,还要结合本地实际抓一些自己的项目。二是要吃透实情。特别对存在的问题要了然于胸。只有把情况分析透了,问题找准了,工作才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细化措施。落实上级部署要有实招,不能把上级文件和领导讲话一传达、一转发就了事,要结合实际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把上级精神真正落到实处。最后要抓载体。如推行“一站式”审批、完善要素市场、开展民主评议、设立效能投诉电话、开通“行风在线”,等等。实践证明,这些都是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很好载体,今后应继续坚持并不断加以完善。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理论探索》2008年第3期)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