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缺少“事上磨”的历练,关键时刻自然没有“立得住”的本领。历史和现实证明,对于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能力、定力不是与生俱来,不可能凭空而至,也不会随着党龄的增长和职务的提升而自然提高,而需要勤在“事上磨”的“日日行”和“常常做”。
《传习录》记载了明代大儒王阳明和弟子的一段对话。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弟子之问,道出很多人的困惑:正常情况下,往往能保持良好状态与平和心态,待人处事合乎规范、井井有条,可一旦面对突发性问题就容易手忙脚乱、手足无措。王阳明之答,给出了迎刃而解的方法,即历事方能练心,勤在“事上磨”,才能在关键时刻有定力。
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难就难在无法提前预测,没有规律和经验可循,甚至“一事未平,一事又起”。不确定性越大,越是考验一个人的能力和定力。想想,有的党员干部谈正风反腐“头头是道”,讲责任担当“口若悬河”,可一旦遇到人情关系、利益诱惑就进退失据,碰到复杂问题、紧急情况就束手无策。为什么?平日里缺少“事上磨”的历练,关键时刻自然没有“立得住”的本领。
历史和现实证明,对于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能力、定力不是与生俱来,不可能凭空而至,也不会随着党龄的增长和职务的提升而自然提高,而需要勤在“事上磨”的“日日行”和“常常做”。
“事上磨”自然要“慎重初战”。《朱子语类》记载:北宋包拯年轻的时候在庐州求学,曾与一位李姓同学同住僧舍。由于品学兼优,深受庐州知州刘筠的赞许。当地一名富豪想结识包拯,就邀请他和李生去家中做客。李生正欣然赴约,包拯却严厉说道:“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包拯对其他的宴请也一概拒绝。包拯尚未为官就已经懂得学会对“围猎者”的拒绝,为日后不被人情所羁、诱惑所迷奠定了基础。
“事上磨”离不开坚定的意志。苏东坡在《晁错论》中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党员干部在“事上磨”,少不了遇到未知事物时的一头雾水,少不了实地调研的奔波劳碌,也不可避免遭遇挫折失败。但只要坚持下去,每一次攻克都会有收获,再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多一分镇定、多一些办法。其中道理,《孟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谓一语道尽。
“事上磨”离不开迎难而上的担当。东汉虞诩,面对“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的朝歌县,发出“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的激昂之声。言为心声,其为官恪守“事不避难”,终成一代名臣。想舒舒服服、无忧无虑,就不要当干部;受不了苦、吃不了亏,也当不了好干部。广大党员干部应有“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勇气,在大事、急事、难事上当仁不让、迎难而上。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定力。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也要有勤在“事上磨”的态度和行动,才能在“千磨万击”中“立得住”。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信息部 地址:郑州市郑花路29号 邮政编码:450011 电话:0371-65648812 豫ICP备0500244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