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聚会,几位年过花甲的老者闲聊之余,打趣其中一位黑发老人:“贾老快七十了,还没有一根白头发呢!”老人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我家里还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母亲呢,我这么做,是想让她觉得我还年轻,这样她自己也会觉得年轻。”
说者无意,寥寥几句却点出了一个道理:行孝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因为它常见于我们的生活细节里,体现在与父母相处的点滴之中。
尽孝无小事,细微处往往能体现子女的细心。元人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被国人传送,书中记录的大多都是平凡生活中的小事:百里负米、怀橘遗亲、亲尝汤药、拾葚异器。事情虽小,背后却蕴含着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反哺之心,这也是子女内心情感释放和表达的一种渠道。
上好的孝行并不一定要给父母豪宅华服美酒佳酿,而是一些细微之事,像是故事里的黑发老者,在意年迈母亲的心情,所以坚持染发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一点。
其实,行孝是随时随地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外出时打个电话报声平安,归家后开门轻轻喊一句“妈妈,我回来了”,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哼几句红色歌曲,远足时给父母捎回一片红叶,等等。孝无定式,亦无定格。孝心可以借物质来体现,但它更多地表现在子女的行动上,尤其是能否让父母心情舒畅、倍感安慰。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解释“教”字:“‘教’字也是从孝演变而来的,即‘孝’字加一表示使役的偏旁‘攵’意思是使……孝。”可见行孝也是一种教育。通过生活中一些行孝的小事,为子女培养了良好家风,树立了一个家庭最重要的道德根基,这也是一种立人齐家、修身养性。
孝亲起于自身,敬老见于小事。也许有的人能给父母一桌山珍海味、衣身锦绣华衣,但是现代社会,父母能缺什么呢?能陪他们聊聊天、说说话,可能胜过任何物质的表达,因为在孝的“天平”上,他们等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