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伯承元帅,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彝海结盟”、“刘邓大军”等内容。然而,对于军事之外的刘伯承,人们却知之甚少。笔者查阅文史资料,整理了元帅不搞“特殊化”的一些事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在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该上学了。当时,刘伯承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有人建议部队设立一所干部子弟学校,刘伯承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他觉得,自己办学校,方便倒是方便一些,但子弟学校容易发生一种偏向,容易在小孩子脑子里养成等级思想。这个是司令员的孩子,那个是团长的孩子,产生不必要的对比,这对孩子的心灵是有害的。相反,在百姓子弟的学校里读书,可以了解一些群众生活,可以和贫苦大众的孩子交朋友,对孩子成长大有好处。后来,刘太行和普通农村的孩子一样,坐在破旧、简陋的教室里念书了。
1945年,晋冀鲁豫党政军机关迁到邯郸,有一批干部及其家眷也来到了邯郸,其中仅学龄前儿童就有近百人。这些在战火中长大的孩子,都急需入学。当时的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民运部部长穰明德提出办一所子弟学校,并把具体方案向刘伯承作了汇报。刘伯承非常赞成,说:“现在是应该考虑办学校了。我们要为将来建设新中国培养人才,他们必须有文化,有道德,爱劳动,爱祖国,具有创造精神和铁的纪律。这个办学宗旨一定要明确,千万不能培养特殊阶层和娇骄儿。”
不久,这所学校就建起来了,取名为晋冀鲁豫军区干部子弟校,也是人民小学的前身。学校开学后,为培养学生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集体观念,实行寄读制,只有星期六,才让孩子们回家。刘伯承更是以身作则,他爱人汪荣华总是星期六才把自己的孩子接回家,没有一次违反过学校制度。
西南解放后,晋冀鲁豫军区干部子弟校迁到重庆,正式定名为西南人民小学。当时,刘伯承还抽空去西南人民小学视察,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为建设新中国学好本领。在一次省军级以上干部大会上,刘伯承语重心长地对与会者说:“我们现在进城了,广大军队干部和地方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防止发生李自成的悲剧,最后落个前功尽弃,毁革命成果于一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教育好后代。我们的孩子在战火中经受了洗礼,进城后切记不要对他们过分溺爱,如果在舒适的环境中变成纨绔子弟,将来就不能接好父辈的班,我们的事业也就会受到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担任南京市首任市委书记、市长和军管会主任。他十分注意联系群众,反对搞特殊化。一次,有人向刘伯承反映,少数政府工作人员、部队人员,不按规定购买车票,免费乘车;进入戏院、电影院和娱乐场所不买票,看“霸王戏”。刘伯承听后非常生气,以军管委的名义,连续下发了“乘坐车辆须按规定购票(布告、军字第一号)”、“进娱乐场所须购票入座(布告、军字第二号)”。这两项“禁令”一出,违纪现象顿时消失,广大市民拍手称快。
刘伯承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解放军刚进城时,他就叮嘱母亲,现在解放了,国家还很穷,人民生活也不富裕,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子女的生活,决不能搞特殊,要同群众的生活大体相当才是。其长子刘太行回忆说,父亲最反对的就是家属和子女搞特殊化。“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那时南京刚解放,父亲是南京市长,有一天,他带着我们去参观中山陵。到了那里,看到一张通知,说那天因故不能接待参观者。父亲正要带着我们回家,中山陵的负责干部赶来了,可是父亲还是坚持服从规定,拒绝了让我们进去参观的邀请。回家的路上,父亲给我们讲道理:‘爸爸虽然是个高级干部,但和普通工作人员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也应该按规定办事,不能搞特殊化。’”
在刘伯承家的电话间里,一直贴着一张告示——“儿女们,这些电话是党和国家供你爸爸办公的。你们私事绝对不许用这些电话。假公济私是国民党的作风,不许带到我们家里来。”
刘伯承对子女下农村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十分支持。他经常说,干部子弟生活优裕,如果长期脱离群众,将会养成资产阶级意识。1964年,刘伯承的小女儿刘弥群在北京航空航天学院读书,适逢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农村开展,大学生需到农村参加8个月的“社教”活动。刘伯承知道后非常支持女儿参加。刘弥群最终成长为我国空军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她回忆说:“父亲要我下去体会一下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还很严肃地指出,干部子弟生活优裕,如果长期脱离群众,将会养成资产阶级意识。他说下农村是好事,不要让人说我们是‘红墙里的贵族’。”
1970年,刘伯承的儿女们先后结婚,但都和本单位的职工住在一起。长子刘太行结婚后,一直住在单位分配的9平方米的房子里,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的,直到刘太行的孩子出生,单位才给他们调换了一个18平方米的套间。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我们是人民的公仆,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外,都不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向刘伯承元帅学习,勇于敢于向“特殊化”宣战。这样坚持下去,我们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指日可待了!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信息部 地址:郑州市郑花路29号 邮政编码:450011 电话:0371-65648812 豫ICP备0500244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