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重要讲话中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战国策·齐策四》曰:“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璞”同“朴”,本义是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这里引申为原始的自然本真状态,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通过自身修行和修炼,进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境界,才能守住本真本性,立于不败之地。“固本培元”是我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元,为基础、根本之意。引申为一个人只有固其根本、培其元气,才能强身健体,抵御邪气的入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总书记把返璞归真、固本培元与党的作风建设联系在一起,就是要求我们学好历史,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加强自我修养,从而打牢思想根基,自觉向善向上,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一个人要心甘情愿地给自己立一条严格的规矩,并且坚持到底,因为无论对他还是对别人,没有这条规矩,他将不是他自己。”老一辈革命家不但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自觉践行之,而且自觉按照党章的要求,给自己立更高的标准。任弼时把自己比作一只骆驼,驼负着民族和阶级的希望。他从16岁起就投身革命,抱定“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的人生信念,忘我工作,负重远行,最终积劳成疾。当他病情危重时,同志们劝他休息,他却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董必武是党的创始人之一,功劳不可谓不大,但他却把自己比作“布头”和“龙套”,就是把自己看作革命队伍中普通的一员,只要革命需要,党把自己放在哪儿,就牢牢地贴在哪儿,不讲价钱,不计得失。“龙套”就是对工作不分高低贵贱,甘当“下手”,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默默无闻地为党工作。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则要求自己作一把“鸡毛掸子”,不断用来打扫自身灰尘,始终保持党员的纯洁性。这些生动的自喻说法不一样,但中间有个共同的东西,就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革命觉悟和自律意识,他们把加强党性修养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统一起来,为党树立了标杆和楷模。
“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历史的镜鉴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当年延安整风时,为了借鉴李自成因骄傲、腐化而导致失败的深刻教训,毛泽东推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作为整风文件。后来在西柏坡时,毛泽东又反复谈到这篇文章,并强调:“我们不能像李自成进京,一进城就变了。”为了预防执政后重蹈李自成式的因胜利而骄傲而腐化的覆辙,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又郑重作出“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同列”等若干规定,从而保证了进京赶考的好成绩。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天的赶考仍在进行中,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和作风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任重道远,丝毫不能懈怠,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把反腐败斗争和作风建设抓到底。
西汉辞赋家枚乘著有《七发》的重要政论文,其文笔流畅犀利、思想深邃。《七发》开头探讨楚太子病源何在——“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之”,吴客告诉楚太子,他的“疾”固然有“肤色靡曼,四支委随,筋骨挺解,血脉淫濯,手足惰窳”的体格之疾,但病根却在庸俗腐朽的物质刺激,天天迷恋于声色犬马,玩乐无度,导致精神陷入萎靡不振不能自拔,病魔就乘虚而入,最终会奄奄一息,“虽令扁鹊治内、巫咸治外,尚何及哉!”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令楚太子大为震惊,吓出一身冷汗。当楚太子认识到自身疾病的根源后,采用了吴客开的良方,虚心向有道之士学习讨探“要言妙道”,用高尚的文化与道德调理自身,慢慢从“然阳气见于眉宇之间,侵淫而上,几满大宅”,至“然而有起色矣”。最后“霍然病已”,病全好了。时下,对于一些人的贪腐苗头和作风之弊,我们既要大喝一声,猛击一掌,让其红脸出汗,幡然醒悟,在错误的道路上悬崖勒马,又要由表及里,督促其加强学习和自我修养,自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增强党性,完善自我,增强政治定力和自我改造的自觉性。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是颜渊对孔子之道和孔子学问、思想的深刻感受和认识。弥高弥坚,意指孔子的学问、思想越学越深,不可穷尽,难以企及。历史不是尘封的记忆,不是埋没在故纸堆中的故事。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既要有颜渊对待孔子学问、思想的那种敬畏感,更要有古为今用的胸怀和气度。要结合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每个人的思想实际活学活用,学会以史鉴今,以史警今,学会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尤其要注意把历史经典和马列经典结合起来学,把加强党性修养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实践,始终不忘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终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努力进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人生之境,不断开拓人生的新境界。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信息部 地址:郑州市郑花路29号 邮政编码:450011 电话:0371-65648812 豫ICP备0500244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