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硬气,被监督者才会服气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陈军  时间:2017-03-17 13:00:00

    党内监督的目的,通俗一些讲就是为了让党内更加亮堂、清爽。监督缺位或监督不硬,“光线不好”、“边界不明”、“情况复杂”的“阴暗角落”、“模糊地带”、“特殊情况”就会多起来。

    现实中,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履行监督职责时,指出问题含含糊糊、闪烁其词,处理问题模模糊糊、藏着掖着,不敢直戳其弊、细数其害,打“哑谜”,“撒胡椒面”。有的监督腰杆不直、心虚气短、蹑手蹑脚,不敢理直气壮,在监督上搞“谦恭”、搞“客套”。有的摆不正位置,把自己放在“弱势”地位,使得监督被动,效果不明显。还有的认为在一些重要工作中监督虽必不可少,但监督多了不仅是“找茬”更是“添乱”。这样的态度和做法,监督怎么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党章》写得清清楚楚,《监督条例》说得明明白白,党内监督是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出发点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这么理直气壮的行为,大可不必藏着掖着、蹑手蹑脚。

    党内监督是光明正大的政治作为,最需要的就是亮堂,就是要旗帜鲜明地亮出来。监督者的底气如果弱一寸,被监督者的侥幸就会进一尺。监督的光亮暗下来,内心的霉菌、腐败的种子就会滋长起来。一旦监督者有“得罪人”、“护羽毛”、“添麻烦”的心理,被监督者就会有“大家都一样”的从众心理和“看来没什么事”的侥幸心理,也就不会视监督为“如芒刺在背”。

    监督既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更是为党员干部照亮前进道路的过程。“你好我好大家好”,政治生态怎会良好?“免开金口闭只眼”,监督从何谈起?因此,强化监督就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站稳脚跟、挺起腰杆,变一团和气为一腔正气,变隔靴搔痒为一针见血,不为人情世故所干扰,不为个人利益所束缚,坚持问题导向,迎着问题上、奔着矛盾去。监督硬起来,污浊之气就会日渐消散;监督越亮堂,清风正气就能愈发充盈。

    党内监督没有“观众席”,每一个党组织和每一名党员都既是监督的主体也是被监督的对象。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要求全党要强化党的意识,阐明了党组织和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中必须担负的政治责任。各级党组织和每名党员都应当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努力形成人人起来监督、个个尽职尽责的局面,保证党内监督充分发挥作用。如果说个体的监督力量是一束光,那么一束束光亮的汇聚,必然成为照亮党内每一个角落的强光源。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严监督。监督就要堂堂正正、理直气壮。监督者硬气,被监督者才会服气!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