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廉文荐读”活动的通知
各部门:
从2007年第二季度起,人民银行纪委、派驻监察局将每季度向全系统推荐廉政教育文章或典型事例材料,现转载第一篇推荐文章——《于丹〈论语〉心得(节选)》。请全体党员、中层干部认真学习,从中受到教育,获得启迪。
纪委办公室
二○○七年五月二十八日
人民银行纪委、派驻监察局推荐
沈阳分行纪委选编
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栏目,分期播放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于丹女士主讲的《论语》心得。节目一经播出,立即在广大观众和听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教学及生活中点滴积累的为人处世的经验,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是影响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其中许多词句为我们许多人耳熟能详。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今天,我们虽然已经步入了21世纪,所生存、生活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同日而语,但《论语》的很多观点以及结合时代特征对《论语》观点的深刻感悟,仍然能为我们做人、做事、做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于丹教授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运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生动的语言魅力,从当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理想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和人生观等方面,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从而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
考虑到大家因工作繁忙,不一定有闲暇时间欣赏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因此从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节选部分内容,推荐给大家。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认真阅读,细细品位,借用《论语》的智慧,修身养性、勤政廉政,把《论语》的精华溶于自己的内心和行动,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做出积极的努力。
【关键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去强加别人,自己快乐的事情自己就更多做一点。
●去关爱别人就是仁慈,去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画外音】:孔夫子教导他的学生们要安贫乐道,但是现代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的多少似乎就成为了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意味,那么我们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应该如何为人呢?能不能有一个很简单的、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也能起作用的为人之道呢?其实,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就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希望有一个字就可以受用一生,这个字是什么?孔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于丹:孔夫子在跟他学生交流中,学生子贡问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就是说老师您告诉我一个字,可以使我终身受益,我一辈子就遵守它。孔子还特宽和,以商量的口气说:岂恕乎,恕就是宽恕的恕。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这个字就是“恕”字。然后老师又为这个“恕”字加上了八个字的解释,这八个字我一说大家人人都知道,其实就是圣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叫忠恕,什么叫宽容,就是你自个儿觉得不想干的事,你就别强迫别人干。你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就这一个经验够你活一辈子。这就是老师告诉他学生的话。所以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几个字就够你一辈子用了。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他不会让你记住那么多,有时候记住一个字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但是宽容有时候多不容易啊,我们这个社会上,现在有多少事情,就是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在你的心头过不去。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困顿,有多少都是自我的折磨,有多少时候是一个事情过去了以后我们老在那里想,觉得这个事情深深的伤害了我,然后我就不断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一个小和尚一个老和尚,两个人出去下山化缘。走着走着到了河边,这个小和尚因为刚入道,什么事情都毕恭毕敬看着他师父,一看那有个姑娘要过河,他师父就过去问她,说姑娘你想过河呀,那你过来我把你背过去吧,就背过去了。小和尚就瞠目结舌看着,然后背过去就放下了,姑娘谢谢老和尚,他师父领着他接着走。这个小和尚也不敢问,说我师父怎么这样呢,走啊走啊走了20里地,觉得太憋得慌了,终于就问了,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他师父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把她放下了,你背了她20里地还没放下。这个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就是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有什么事老搁在心里放不下,所以上面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就像我们客观的生活中,你说一个人要是遭遇事业呀婚变呀,朋友背叛哪亲情离去哪,这些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他对你算大事还是小事,这个没有客观标准。这就像说一寸长的口子算是一个大伤还是小伤呢。如果在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身上那肯定是个大伤,她能邪乎一星期,她老疼老上药老看着;如果是一粗粗邋邋大小伙子不小心踢球碰破了,他可能从伤到伤好一直就不知道,这也是个伤口就完了。所以,其实我们的内心究竟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邋邋大小伙子,这件事情靠我们的修炼就能做到。这就是孔夫子的意义,他告诉你你可以做得到,无非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去强加别人,自己快乐的事情自己就更多做一点。能够在这个社会上更多地去帮助别人。
【画外音】:《论语》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
于丹: 仁恕为核心,这是孔夫子儒家理论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仁”。那么他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去问他说: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就淡淡地回答他,就两个字“爱人”。然后樊迟想想又问:什么叫“智”,老师又淡淡地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所以我们想想多简单,去关爱别人就是仁慈,去了解别人就是智慧,就这么简单。
所以孔夫子解释这个仁,说夫人者,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说每个人我们自己都想让自己树立起来,你要是想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安身立命,那你也去立别人,你也努力帮着别人立起来,每个人我们都想发达吧,我们自己想发达也让别人发达。你这么做了的话,叫做能近取譬。就是在你最近的地方,你眼前看见这个人,他在街上有点事,你弯弯腰举举手就帮了他了,可谓仁之方也,这就是仁义的方法,这就是仁义的秘诀。“仁”真正核心的就是你身边做这件事,这让我想起来我读大学的时候,在英语课文上看到过一则据说是托尔斯泰写的一个小寓言,那里面说,有一个国王,他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就是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是最重要的,什么事是最重要的,什么时间做事是最重要的。就这三个终极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他很苦闷。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第二天国王问老汉说,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这个故事,又可以做《论语》的注脚。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生活的历练总结出来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圣贤永远都不是那个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费劲佶屈聱牙说他到底说什么呢。如果端着架子,那不是真正的圣贤,其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们那些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关键词】
●修己以敬
●君子的标准: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好相处的人。
●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的便宜的人。
●恒心和定力是一个人接近君子的标准。
●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古典的美就是一种和谐的美。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从自身修修养做起,一个真正的君子,从现在起做最好的自己。
【画外音】:《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里,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请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
于丹: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
《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什么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是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
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有一个说:“或曰:以德抱怨何如?”(论语.宪问篇)。以德抱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说你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赞赏的。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别人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你好时,他又该怎么做呢?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一听觉得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啊,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抱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其实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报怨,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种恶性的,将是无止无休的,我们付出的不是自己的代价,还有子孙的幸福。“以德抱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你搭上了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那种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间,其实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正直、用你的率直,用你耿介和磊落的人格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画外音】:处世之道的首要问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否则将“过犹不及”。但是于丹教授认为,为人处世更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把握我们自己言谈举止之中的度。我们每天都要说话,我们每天都要做事,《论语》中对于言行的适度,又有些什么样的劝导呢?
于丹:我们以前曾经多次说过,孔夫子一向不鼓励那些巧言令色的人,特别能说,夸夸其谈。孔夫子说:“鲜以仁。”这种人有仁义心肠的少,找不着真正的仁者。他鼓励的是什么呢?他一定要积极地去做事,做事要敏锐,要做到,要有效,但是说话要小心,一定要慎于言,不要去说自已做不到的事。在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孔夫子为什么提出慎言。慎于言,说话也要小心,这也是一个分寸。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叫祸从口出,没那么严重的话,也起码有人说叫言多必失。说话多了,总有不得当处,这一点,在你的为人处事中,就要小心。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张。子张学干禄,什么是干禄呢,就是做官,到社会上,担当点社会上的职务,去请教老师,说我得怎么样啊?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篇)
我们慢慢来看很有意思。多见阙殆,说你多听。你先少说多听,带着耳朵去,先别带着嘴,你多听了,听多了,听听别人的经验,你心中的疑问就少了。这就是我们说,一个人身体力行那叫直接经验,但听别人走的弯路,他经历的坎坷,那是间接经验。说你多听点间接经验,你心里头疑问就越来越少了。你就算是听完了以后,也要慎言其余,你明白了这些,其它的还是少说,尽量少说,则寡尤。
怨天尤人,尤也是一种抱怨指责。他说如果你多听,自己少说话,这就会让你少了很多抱怨。再有一条,叫多见阙殆。光是想,思而不学则怠,人不就迷惑了吗?你见得多了,这种迷惑就少了,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你还见识太少,如果是井底之蛙,就看见圆圆的一小片天,那你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阔而天空呢?所认你就出去看看、多看,看得越多心中的迷惑越少。然后你做事要慎行其余,仍然要小心,这个小心在论语中被概括,叫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个人那种小心翼翼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像站在深渊旁边,要像走在薄冰之上一样小心翼翼,这叫慎行其余。就是多思、多想、多看、多见,但是落实到语言层面和行为层面上就是三思后行。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则寡悔。让你自己的心少一点后悔。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人一旦后悔的时候,一切皆成定局。所以他告诉这个学生,说现在你还没做官呢,我告诉你出去多闻、多见、慎言、慎行,能做到这些吗?做完以后呢,“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一个人如果在他说话里面少了很多的指责、抱怨,在他行为中少了很多的让自己后悔的经验,这个人出去做官做事,禄在其中,他就能成功了。就这么简单。
我们想想这段话多实用啊,这告诉我们的不就是在指导我们今天的事吗?我们要做的不就是言寡尤、行寡悔,能做到这六个字不容易啊。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子,一天到晚在家里发脾气,特别任性,跟家人经常摔摔打打。有一天他爸爸就想了一个办法,把这个孩子拉在了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儿子,你这样,你以后每跟家里人发一次脾气,你就往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你看看你发多少次脾气。”这孩子想,那怕什么?我就试试吧。他就嚷嚷一通,梆,自己敲一颗钉子,他又嚷嚷一通,梆,又敲一颗钉子。然后一天下来,自己一看,说“唉呀,一堆钉子。”没过多久,篱笆上就钉满了钉子,孩子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他爸爸说“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这一天说了多少个错话?跟大家发了多少火?”那怎么克制呢?父亲说,“你克制,就争取不发脾气,你要能做到一整天没发一次脾气,就可以把原来敲的钉子拔下来一根。”这孩子一想,原来发一次就钉一根,钉了这么多,要是一天不发脾气拔一根,多难啊!就开始克制,等到他把篱笆上所有的钉子终于拔光的时候,忽然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克制了。这时他就去找爸爸。他说爸爸你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我现在不发脾气了,学会克制了。他爸爸跟他来到了篱笆旁边,对他说了一句话,他说“孩子,你看一看,篱笆上的钉子都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地留在了这里。其实你每向你的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的心打一个洞。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寓言呢?其实这是一个可以用来解读论语的寓言。什么叫做言寡尤,行寡悔?就是我们在做事之前你想想,钉子敲下去再拔掉,篱笆已经不会平复,你怎么样能够在此刻的这种隐忍中,去消弥你以后的伤害。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在做当下一件事,哪怕是凭冲动做的一件事,都先想一想,再往远会怎么样呢?所以这就是他跟学生子贡说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我们还是悄悄地多做一点事,不要把很多空话说在头里吧!
【画外音】: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于丹教授认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于丹:回过头来看我们每个人,为什么《论语》中充满了这些温暖的、新鲜的、朴素的、身边一样的小故事呢?他告诉我们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首先是如何修自身。也就是说,让自己修炼好,是对社会、家国负责的第一前提。而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不是苦行僧的心态,而是一种乐观、光明、抱有未来希望的态度。
这就是“子曰: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止。”(论语.述而篇)
他说当我发奋图强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那当我自己看到有大欢乐的时候,当我能够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会忘记忧伤和忧愁,那么就在这样一种发奋图强创造大快乐大幸福的过程中,我并不知道生命已经垂垂老矣。其实这就是中国士阶层的一个写照。
所以儒家学派说到底是一种见道者,也就是说,他们所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是一种担当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有一种社会担当,但是这个前提又是素朴的,是始自于脚下的,也就是说一切由修身养性开始,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把握生活中的每一点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一种阳光的能源,去普照世界、辐射他人,让周边从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这,我想不仅仅是《论语》里面的一种道德理想,它同样适用于二十一世纪,它同样是我们一种人格的大欢乐所在,因为他人的欢乐、世界的欢乐,与我们自己修身养性的智慧可以融二为一。这大概就是论语可以给我们今人最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
【关键词】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交友的三个原则)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生的三个大坎)
●好朋友是一本书可以打开一个世界,开创一个好生活;朋友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宽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
●过分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结交那些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结交好朋友要有“仁”、“智”二字,有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
●生活中的快乐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教养、憧憬。
●朋友是清明理性让你远离危险的人,是开明坦荡给人快乐的人。
●选择一个朋友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打开一个友善的世界,拥有一个光芒的人生。
●交到朋友的前提是自己修身养性,自己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个惰性元素,诘问自己配交到怎样的朋友。
【画外音】: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于丹:《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好朋友呢?
今天我们说一个话题,关于《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现在说三种好朋友,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第一种,这个朋友为人要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让我们从他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第三种叫做友多闻,在先秦那个时代,不像我们有电脑,有这么发达的资讯,有铺天盖地的媒体。那个时候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交好朋友,让你朋友所读的书,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三种好朋友,叫友直、友谅、友多闻。
【画外音】:《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这就是孔老夫子所称道的三种好朋友;那孔老夫子所说的三种坏朋友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于丹: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三者损矣。这是损者三友。这是三种什么人呢,首先,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你还迷茫的时候你的朋友先怒了。现在经常能看到,社会上说青少年犯罪有好多都是打群架,打群架一不小心打出人命了,这个孩子就判劳教了。其实打出人命这件事情很少是单个所为,往往是一群孩子裹挟在一起。我在评全国法制节目奖的时候,有很多次都看到,一个孩子当他大伤对方,甚至是误杀了对方的时候,他还不知道对方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去呢,就是哥们儿义气啊,就觉得我朋友说了大家要去打一架,所以一定要去。其实这就说明你遇到的朋友是这种暴躁型的朋友,就像是一个炮仗捻,他可以把一群朋友心中的一种义愤点燃,而这个义愤往往是没有理由的、种盲目的意气。盲目的激情有可能出现永远无法追回的后果,好朋友之间应该以理性为先。我曾经看到国外的一个故事:一个富孀,家财万贯,她自己想要招聘一个司机,就在全国范围内发出招聘广告,说要看看哪个司机的驾驶技术最好。千挑万选从众多的应聘者里面最终选出了三个人站在她面前,她给这三个人出了同一道题,她说如果我车子前方是个悬崖,我考考你们的技术,你能把车停在离悬崖多远的地方?。第一个司机说我技术好,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一米的地方,稳稳的刹住;第二个司机不服气,说我技术比他好,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十公分的地方;第三个司机说,我不象他们俩,我远远看见悬崖就停住了。后来老太太就录取了第三个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技术永远不是最终的保障。人规避风险的理智才是他根本性的前提。也就是说,这第三个人之所以被录取,不是靠他逞能,而是靠他的明智。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这个不是脾气特别暴躁的朋友,而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其实是在浪费生命的能源。假如你要辞职了,认为有一个机会下海或者跳槽,你去问朋友,朋友说想想吧,你现在的地方也不错呀,你要是万一走了什么什么就丢掉了。我们有很多朋友都会在这种关键的时候给你一种制约的力量,让你慎重一点。韩国人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很怪,它前脸长头发,但后边是一个秃脑勺,这个东西迎着你走过来的时候由于看到的是满脸头发,所以面目不清,不知道它是什么,你琢磨琢磨等到它从身边走过去,你突然看清它了,伸手去一抓,发现它后脑勺上没有头发,它已经彻底走过去了。这个东西叫什么呢,它的名字就叫机遇。这个世界上机遇就是这么一个怪物,它迎面走来的时候你永远心存疑虑,但是等它要走的时候你永远也抓不着。善柔的朋友往往耽误了你身边的机遇。我们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在于你做与不做,而在于你什么时间做是有用的。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有保值期的,你说一个罐头,一块糖,这个东西是不是好东西,没有说搁上十年八年还是好东西的,过了保值期它就变成了毒药。我们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被过分优柔寡断的朋友干扰了你的思维,这种朋友太多也是一种危害。
至于第三种,所谓友便妄,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一不小心要是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的一生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
【画外音】:《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脾气暴躁的朋友,优柔寡断的朋友,还有那些心怀鬼胎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是好人坏人都不会写在脸上,我们怎么样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于丹:孔子所有伦理的核心就是一个字“仁”。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他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老师,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叫爱人,真正爱他人就是仁;他学生又问,什么叫智慧?老师又回答了两个字,叫做“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智慧。所以要交到好朋友需要有仁有智。我们心中要对他人有爱,你能去有交朋友的意愿;我们有辨别他人的能力,能够交到有品质的好朋友,这是一种交友的能力。所以真正交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意愿就是我们有“仁”,能力就是我们有“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交到一个好朋友其实就开创了一份好生活。其实我们的好朋友有的时候会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从他的生活里面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但是也有些人是无心之人,你老跟朋友在一起,自己反而不自省,你不知道什么是好坏。大家知道,在史记里面写道晏子列传,说晏子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觉得自己给齐国的宰相驾车,多么风光。这个车夫人长得特别帅,个子高高的,相貌堂堂,而齐国的宰相晏婴,是一个五短身材,其貌不扬,看起来还有点猥琐。所以这个车夫每天就觉得自己坐在车的前面,坐在我后面,我驾着高头大马在外面,晏子却坐在车棚里面,觉得自己的职业太好了,每天都非常风光。后来有一天,回到家的时候发现他夫人在家哭哭啼啼的,自己收拾了东西要回娘家,他特别惊讶,就问夫人要干什么,他夫人说,我实在忍受不了,我打算离开你,我觉得我跟你在一起挺耻辱的。这个车夫大惊,说,你看,你不觉得我风光吗?他夫人说,你以为什么叫做风光,说象晏婴那样一个人,以他那样一个治世之才,他自己如此谦恭,坐在后面毫不张扬,而你不过就是一个车夫而已,你那样觉得风光无限,你的趾高气扬全在脸上,这就是我的人生最大的耻辱了。因为你跟晏子这样的人每天在一起,还不能以这样一个人作为你生命的坐标,这就是我对你的绝望。这个故事传出来以后,晏婴就跟这个车夫说,你有这样一个好夫人,就冲这个我应该给你一个更好的职位,不久提拔了这个车夫。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呢,这就是说,我们周围有很多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每天的处事态度都成为我们的镜子。所以论语中提倡交那种平和的、谦逊的、团结他人的朋友,这是一个原则。
【画外音】: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就像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交到什么样的朋友。于丹教授认为,论语中除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外还有一些交友原则,这些原则又是什么呢?
于丹:论语中从来不主张你去结交富豪、有权势的人,大家知道中国有一个诗派叫做田园山水诗派,陶渊明开创了这样一个诗派,陶渊明的生活是个什么样的呢,他是那种极其简陋但极其欢乐的。《南史隐逸传》里面记载说陶渊明他自己不解音律,根本不懂音乐,但是他要蓄素琴一张。自己有一张琴叫素琴,也就是没有琴弦的一段木头。这么一段木头连琴弦都没有他怎么弹呢。他就是只要有朋友来的时候,自己每每开始抚弄这个木头,把这个琴弹得绘声绘色,有时还弹得自己痛苦失声,觉得自己所有内心的悲怆全都寄予其中。陶渊明自己守着这么一个无弦琴,弹奏他心灵的音乐,弹得高兴就开始跟朋友们说自己喝多了,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已经喝高了你们走吧,朋友们也都不计较就走了而已。这是一种快乐的日子,但是这只可为智者会不可为小人道。我曾经看到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他说有一个朋友要他写一副字想挂在书房里,并且要一副每天看了以后就有用的一句话,他想了半天就信手写了4个字:“常想一二”,那个朋友不懂,说为什么是这么四个字?林清玄就给他解释说,大家都说这个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那么我们就算认可这个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吧,但是还有一二如意事。我帮不了你太多,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就常想一二吧,想一想那些快乐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去抑止心底的不快,这就是一个朋友能够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
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寓言,一个来自西方的寓言,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不快乐。他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仍然不快乐,天下所有至极的宝物美色声色犬马都满足他了,还是不快乐。怎么办呢?后来御医给他开了一个方子,说让你的大臣去全国找,必须找到一个最最快乐的人,然后把他的衬衫拿回来,你穿上就快乐了。然后呢大臣们就出去找了,到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不可救药的快乐的人,但是大臣说没办法我们拿不回来,国王说你怎么拿不回来?,那大臣说,那特别快乐的人他是个穷光蛋,他一件衬衫都没有。其实这个寓言也是一个诠释,也就是说,生活中真正心灵的快乐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相关的联系。论语是个什么时代,那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来自于什么地方,其实也就来自于一种心灵,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一种憧憬。
【画外音】::我们每一个人都想交到快乐的好朋友,但是于丹教授认为和朋友交往是要有三个心理原则的,如果你违背了这些原则你就将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谁都不会愿意与你交朋友。那么这三个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呢?
于丹:除了交这种快乐的朋友以外,孔夫子还教给大家一个道理,就是在交友之中的尊敬和尺度。好朋友是不是就意味着打成一片?我们现在经常说谁跟谁好得穿一条裤子,这是好朋友吗?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做得过犹不及。这过犹不及是论语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他不仅仅表现在交友之道上,甚至表现在一切事情上。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一定是应该有分寸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侍于君子有三意,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你真正跟一个君子交朋友的时候,心里要有三个原则,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要有尺度。
第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说话了,这叫毛毛躁躁,这是反映一个人的急躁,这不好。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听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内心的东西想要给这个世界看,要不怎么现在会有博客呢,其实博客就是一种个人愿望急切地要展现给别人看。在过去没有博客大家就靠说话,所以大家在一起总有一些抢话的人,现在大家也会发现,朋友聚起来的时候,总有一些人要跳出来,比如我最近去打猎了,我最近升职了;或者有一些女朋友聚会,上来就会说我男朋友怎么样,我的孩子怎么样,这都是她特别想说的话题,但是这些话题是不是大家一定关心的呢?不一定。往往意味着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就剥夺了其它人说话的权利,因为这种谈话在一个时段里面总会有一个人占主导,所以言未及之跳出来说这是不好的。第二种情况,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就是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说,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犹未尽,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让大家心里也会存有隔膜。话题已经自然而然到这里,你干吗不说。一个人会觉得我这个时候说出来会不会被他们当作谈资,我要保护我自己或者我故作矜持或者我要吊大家的胃口。总而言之,我们在大家聚会上也经常会发现这种人,该她说话,这个话题不说了,这种情况也不好。第三种情况,就是今天我们老百姓所说的没眼色。孔子说: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说得很厉害,这个字什么意思,就是瞎子,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就叫瞎子。你看看别人希望说什么,你能不能够说出来最合适的话,你还需要自己有心理准备,你要对对方了解。其实朋友之间永远是有尊敬有顾忌的。不只是朋友,包括更亲的亲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难道就没有顾忌吗,其实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断的放大他的光荣,而永远不去触及他的隐痛。这就需要你有眼色,知道别人喜欢听什么,不喜欢什么,当然这跟投其所好不同,这在于你是不是给朋友一个宽和与友好的气场,让他跟你沟通下去。在世界采访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段子,说美国好莱坞拍了《乱世佳人》之后费雯丽一举成名,这部电影获得了十一项奥斯卡提名。当这个电影风光无限首次去欧洲巡演的时候,费雯丽的班机降落在伦敦停机坪上,成千上万的记者在下面围着。有这么一个没眼色的记者冲在了最前面,第一个问题就是问刚刚走出旋梯的费雯丽,说请问你在这个电影里扮演什么角色,这一句话费雯丽转身就走进机舱再也不肯下来。这属于什么,这就属于你对于对方毫无了解。在毫无了解的情况下说的这些话,就像瞎子一样。其实,我们都希望人生过得更有效率,我们希望跟朋友在一起会更好,那怎么样会更好呢,就是更多一点沉默的关爱,去了解别人的心,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知人才谓之智。你了解别人的内心你才能够真正把好的东西,并把最有效的东西发挥出来。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他,说老师,您说什么叫朋友啊?孔子就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也。说一个好朋友,就是对你要说出来那些个忠告,但是忠告良药一定苦口吗,一定要当头棒喝吗,你可以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不见得要声色俱厉。你好好跟他说,但是不可则止,一定要知道,说得不投机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所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朋友之间也不能你揪着对方,你必须要怎么怎么样。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要求,我让你报哪个志愿你非报不可。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之间的这种尊敬,好好的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所以好朋友从不做过分的事,不要对朋友的态度过分,也永远不要鼓动朋友去做过分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什么是好朋友,好朋友是在我们的身边永远让我们以清明理性远离危险的人,同时又是用一种快乐之心鼓励我们坦荡而欢乐去面对生活的人。
【画外音】: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朋友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人在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所交的朋友是不一样的,我们如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交到有益于我们对好朋友呢?
于丹:人生有三个很大的坎,这三个大坎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平安度过呢?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其实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阶段,每一段上会有一个坎。人这一生也就是三个很大的坎。如果你越过去的话一生就无大碍。
这三道坎是什么呢?在少年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至中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那么到晚年呢,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在少年的时候是他血气未定之时,容易冲动,什么样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之在色。那么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问题上会出现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见,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大学里面学生出问题,很多都是在恋爱问题上,所以说血气未定的时候要在心里把情感问题作为大事处理好。过了这个坎到了中年,就是我们说的血气方刚之时。一个人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社会圈、朋友圈,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稳定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想的是与人争斗而谋求更好的空间。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个字,叫做戒之在斗。人在中年的时候,最大的警戒就是不要跟人争斗。这个时候与其与人争斗不如反观要求自己。印度的大诗人泰戈尔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我不能选择最好的,我只能选择最好的来选择我,他选的是一种等待的态度。其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也就是说你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如果你觉得说一个更好的薪水、更好的职位、更好的学校,为什么你没有进去呢,那你想一想是不是自己还不够好。如果通过你的修炼让自己更好一点,那个机遇也许会选择你。所以戒之在斗的时候交朋友最当慎重,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一些朋友老鼓动你,他会说你觉得谁谁谁就比你强啊,为什么他就有那个位子,你觉得谁谁谁是不是你最大的障碍啊,你现在就应该搬掉他,所以在中年的时候交朋友要交那种平常心的朋友。为什么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中年能够交到那种淡淡的而超乎功利的朋友,他永远都会是你身边的一个抚慰、一个栖息。那么到晚年呢,晚年的时候按孔子的说法叫血气既衰,人年老了,从你整个的生命体征,到你的心理状态都已经开始走向了平缓,象罗素所说的那种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入海的时候,表现出来一种平缓和辽阔。在这个时候人还有所戒吗?孔子说还有一个字,叫做戒之在“得”。这里面其实是大有深意的。人这一生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要开始用减法生活,因为人在年青的时候你要收获友谊、收获情感、收获金钱、收获你的功勋,你收获了很多很多之后,如果我们不学会抛弃,就像是一个新家,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一样,你自己的心灵会被所得而堆满,最后会累于得。也就是说你的所得是你生命中最大的拖累。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互相的交流都是什么呢,往往都是抱怨,抱怨的其实都是他们的所得。比如说怨儿女,说小的时候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了,到现在你们都去忙了不孝顺,不回来看了,很伤心;再有就是抱怨说你看现在社会发展的多不合理啊,我们当年干革命的时候,我们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一去外企,她进去就是三四千块钱,你觉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如果老在说着这些东西的话,那么你的所得就变成你生命的一种隐痛,因为人有得就会患所失。人有得以后就会在得上有所抱怨。
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说到交友之道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交给我们一种智慧,选择一个朋友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自己有什么样的风采,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究竟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究竟自己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所以一个好人他可以是一粒种子,可以激化整个朋友圈层,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具有光芒的一生。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信息部 地址:郑州市郑花路29号 邮政编码:450011 电话:0371-65648812 豫ICP备0500244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