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
来源:本站  作者:jjnsh  时间:2013-06-17 13:00:00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

人民银行纪委、派驻监察局推荐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选编

编者按:中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党员干部作风不实不正不廉的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为此,本期摘录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的目的,核心,重点及专家的相关解读呈现给大家。同时还推荐了《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一文,旨在学习一代伟人毛泽东如何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通过借鉴历史,来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思路或启示的,这也是《廉文荐读》的宗旨。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研究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工作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会议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会议指出,当前,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总体是好的,在联系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存在着不符合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问题。特别是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会议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要以好的作风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牢牢把握正面教育为主、批评和自我批评、讲求实效、分类指导和领导带头的原则,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沿着正确轨道健康深入推进,努力在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上取得实效,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实际成效。(摘自新华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

把改进作风作为重要切入口

谋划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6日主持召开调研座谈会,就如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次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他强调,作风体现党的形象、关乎党的生命,要把改进作风作为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切实体现到教育实践活动之中,以好的作风凝聚党心民心、保障事业发展。

 为搞好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有关部门组成6个调研组于去年12月下旬到今年1月中旬,分别到部分省区、部委、高校、中央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了调研,深入城乡基层面对面地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在6日的调研座谈会上,全国党建研究会5位专家学者和内蒙古、浙江、河南、湖北、广东5省区党委组织部长作了发言。刘云山在听取发言后指出,从调研情况看,全党全社会充满期待、寄予厚望使我们对搞好教育实践活动更有信心也更感责任重大,当前基层党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我们明确了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和工作重点,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为搞好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基层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为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关部门要把调研成果运用好,把各方面意见建议吸收好,形成一个指导思想明确、措施办法有力、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有效展开。

刘云山说,大家在座谈发言中高度评价中央关于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充分肯定作风建设呈现的新气象,同时也反映了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要解决好“不以为然”的问题,作风问题不是小事,改进作风是政治要求,不能不以为然,不能左顾右盼、观望等待,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行动自觉。二是要解决好“只说不做”的问题,改进作风贵在落实,不落实就会落空,一定要狠抓落实,不能雷声大、雨点小,不能虚晃一枪、走过场做样子。三是要解决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对中央的每一项规定,都要有具体落实的措施,不能打折扣、搞变通,不能明里一套、暗里一套,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开弓没有回头箭,对认准的事情必须一抓到底。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改作风,做到持之以恒、善始善终,防止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以改进作风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摘自新华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

做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准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调研,就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听取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意见。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精心制定活动方案,确保活动扎实有效。

    赵乐际指出,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继承、坚守、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群众一块过、一块干,一心一意服务群众,多办帮民、利民、富民的实事,千方百计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要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思想、宗旨、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凝聚群众、依靠群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要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具体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要借鉴历次党内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认真总结运用各地区各部门在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其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发展。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搞好调研、明确任务、做好准备,需要做的事情先做起来,需要改的问题先改过来。要把教育实践活动与正在做的事情结合起来、与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协同推进,相互促进。

调研期间,赵乐际瞻仰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参观了纪念馆,重温七届二中全会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的要求。他指出,要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摘自新华网)

什么是“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党的一切工作与努力,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每个共产党员思想与行为的最高准则。“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它要求党在一切工作中,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组织群众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即在集中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方针政策,交给群众讨论、执行,并在讨论、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群众的意见进行修改,使之逐步完善。

1929928,《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信中指出:“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此后,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在党的工作中更加自觉地运用了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并使其不断丰富和完善。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统一起来,表明党的群众路线达到了成熟。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党的工作中的应用,也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推动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前进。(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群众路线的内涵是“为民务实清廉”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群众路线是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共领导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创立形成的,它的经典的、科学的表述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两个“一切”和既“来”又“去”说明,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必须时刻遵循的根本要求和工作方法。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地方的党员和干部那里,群众路线的要求、方法被淡忘了,或者只记住“来去”的表面形式,而不知道“来去”的实质内容是什么。正因为这样,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明确阐明了,“为民务实清廉”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

“为民”,构成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之一,它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目的。自从国家形成以来,治理国家的理念、原则无非两种,或为民主政治,或为专制政治。主张并实行民主政治的,必然包含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由人民群众掌握权力;主张并实行专制政治的,必然只包含极少数人,只由极少数人掌握权力。民主政治理所当然的是我们党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要实行民主政治,就必然要求走群众路线,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群众路线的灵魂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在于人民要当家作主,这就决定了群众路线的根本是“为民”。党是人民的公仆,党要为民众服务,如果我们不是把群众路线当做口号喊喊的话,就一定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把立足点落在“为民”上。

“务实”,构成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之二,它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途径。当我们知道落实群众路线就要“为民”之后,但如何体现“为民”,怎样才能做到“为民”,仍然是一个大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共产党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摸清事物规律,掌握工作主动。毛泽东论述道,“在我党的—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这就是务求实际、务求成效的“务实”精神。没有这样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务实”精神,群众路线就失去方向,失去意义。由此可见,“务实”是实践群众路线的具体途径、有效方式。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就要善于从群众关注的、身边的事情做起,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好事情。

“清廉”, 构成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之三,它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党的干部要清正、廉洁的要求。“清廉”,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是最可贵的品质。方志敏烈士说:“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共产党人坚守清廉,反对奢侈,是因为清廉使人刚直不阿,心系群众,自觉无悔地为人民事业奋斗;奢侈使人贪污腐败,失去民心,最终陷一己私利而不能自拔。很难设想,我们共产党人一旦失去了清廉,还会去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深入群众吗?一旦失去了清廉,老百姓还会欢迎、拥护这样的干部吗?因此,“清廉”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有力保障,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生命线。(来源:人民网,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载《广东党建》2013年第2期)

坚守党的“生命线”

专家学者解读中央政治局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中央政治局19日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活动?如何开展好这次活动?围绕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专家学者进行了解读。

开展活动“正当其时”

“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对十八大部署的具体落实。同时,开展这次活动也非常紧迫、非常必要。当前,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出现了脱离群众的现象,任其发展下去,党就会渐渐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

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总体是好的,在联系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存在着不符合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问题。特别是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何增科说,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切实改进作风,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实现党长久执政的重大决策,可以说“正当其时”。

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

对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中央党校教授杨春贵说,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管作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针对当前党员干部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党开展一次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分必要,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一项重大举措。

作风是党的生命,重视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作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作风建设呈现新的气象,赢得了人民群众拥护。

“作风建设容易口号化、形式化,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可以让人民群众更直观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实效。”何增科解释说。

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说,中央作出八项规定以来,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了各方认可。但这仅仅是开始,怎样让八项规定得到更广泛深入落实,形成具体有效的制度,以解决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总结探索。

自上而下领导带头

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其身正,不令而行’,这是传统政治的精髓。”何增科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身体力行落实八项规定,在全党带了一个好头,深得党心民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继续带头参与,也必将给全党作出表率、树立标杆,有利于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好这次活动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抓住领导班子这个重点。”杨春贵说,从领导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育才有说服力,制度才有威慑力。只有从领导做起,一级抓一级,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党风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谢春涛认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不可能像基层干部一样天天跟老百姓打交道,脱离群众的风险更高;同时,基层干部数量巨大,抓基层干部的作风,更多要靠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将这一群体作为活动的重点对象,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以好的作风取得实效

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以好的作风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牢牢把握正面教育为主、批评和自我批评、讲求实效、分类指导和领导带头的原则,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沿着正确轨道健康深入推进,努力在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上取得实效,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实际成效。

辛鸣表示,中央开展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解决“心”的问题,让广大党员干部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为此,一方面要治标,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另一方面要治本,多在制度建设上下工夫。

谢春涛也认为,活动一年左右很快就会过去,但通过活动建章立制,并使其长期管用,这样才真正有价值。在这方面,需要花更大的力气。

“作风建设不能关起门来搞,不能自娱自乐。”何增科认为,教育实践活动也要充分运用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发动群众来监督、来评价,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摘自新华网)

 “洗澡治病”正当时

中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党员干部作风不实不正不廉的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党员干部作风上存在的不实不正不廉问题,绝不是小事,倘若任其发展下去,开口不可问、伸手不可及,“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中央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可以说十分必要,正当其时。

正作风,领导带头是关键。“其身正,不令而行。”从领导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必信、行必果,为群众作出表率、树立标杆、做出样子,教育才有说服力,制度才有约束力。

正作风,要让群众来监督、来评价,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要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群众反映干部作风上的问题,要及时跟进、反馈和处理,让不正之风无所遁形。

正作风,完善制度是保障。监督检查具有警示和预防功能,考核奖惩对于激励上进、弘扬清风正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进一步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做到奖罚分明,使受奖者能得之无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让被罚者口服心服,起到警示告诫作用,才能推动党员干部切实改进作风,增强群众观念,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56 ,作者:陶延飞)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只有真正懂得历史的人,才有可能推动、引领并创造历史。作为领导并实现中华民族20世纪最深刻变革的中共领导人——毛泽东之所以能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与他重史、读史、懂史、借鉴历史的领导智慧和历史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早在抗日战争的硝烟岁月,毛泽东就号召全党大兴研究历史之风。193810月,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报告中提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毛泽东的这一论断简明扼要、言近旨远,既深刻表明了他对历史研究的重视程度(“历史主义者”),也鲜明地道出了他对历史的基本态度(“马克思主义”)。这无疑是毛泽东引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

一、   重视历史:“我们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

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史书为最。早在192012月,他在致好友蔡和森等人的书信中分析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执政之所以失败时,就提出“均系不读历史之故”,因之“劝大家读历史”,并富有见地地指出,“读历史是智慧的事”。毛泽东走上职业革命家道路之后,对研究历史的重视与倡导,更富有革命性与唯物论的理性色彩。

重视历史、承继历史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共识。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恩格斯强调:“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不仅是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不仅要求重视历史这一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在开拓未来的进程中,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建树都应以充分的历史事实和明晰、深邃的历史感作为基础。

作为承载着人类社会最高理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如果没有对历史的研究与把握、承继与借鉴,要开创科学社会主义新天地,是难以想象的。继承革命导师的衣钵,毛泽东提出了“我们单通现在是不够的,还须通过去”,“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我们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等读史重史的重要论断。

毛泽东一生孜孜不倦地读史,马背上读,行军中读,列车上读,飞机上读,会议间隙时读,夜深人静时读,病魔缠身时读,罹患眼疾时还“听”,可谓生命不息、读史不止。因此,毛泽东博古通今的历史素养有口皆碑。彭德怀曾感慨地说:“在党内真正懂得中国历史的还只有毛主席一人。”

需要提及的是,毛泽东不仅研读中国历史,对世界历史也了如指掌。曾到延安访问的美国记者斯诺说:“毛泽东熟读世界历史,对于欧洲社会和政治的情形也有实际的了解。他对英国的工党很感兴趣,详尽地问我关于工党目前的政策,很快就使我答不上来了。”曾与毛泽东会谈过的英国前首相希思这样评价:“毛泽东对国际事务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历史的知识,使他得以从世界战略角度考虑问题。”

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曾说:“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有我们自己。”毛泽东正是在历史长河的徜徉中感悟人生,认识世界,把握历史,追求卓越与超凡。

二、品评历史:“不囿于已有的历史结论”

一旦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就拥有了观察历史、评判历史的思想利器。对于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当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审视时,总能得出观点新颖、视角独特的结论和看法。这让很多人感到耳目一新,并由衷地表示钦佩。

比如,对于传统观念否定的历史人物,毛泽东能看到其值得肯定的优长之处。对于中国历史上暴君的典型代表商纣王,毛泽东在195811月召开的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曾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史书上把纣王描写得如一个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恶人。太过分了。其实纣王这个人聪明能辩,尚武能文。他打起仗来是很有英雄气概的。他当政后亲率大军东征夷人,打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胜仗,俘虏了“亿兆夷人”,由此击退了东夷的扩张,保卫了商朝在东南方的安全。纣王尚武重文,他对东南的经营,使中原文化逐渐发展到了东南,这对我国历史是有贡献的。

曾聆听毛泽东这一谈话的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说:研读历史,只有当“评论员”,才能有分析、有鉴别、有结论;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评论,“说明他当‘评论员’站得高、看得远,不囿于已有的历史结论,而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独到见解”。

再如,对于正统思想所批判的历史朝代,毛泽东能看到其非凡的进步意义。人们历来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动乱、大分裂,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凄苦。对此,毛泽东在1975年与北大中文系教师芦荻谈话时,则从多方面总结了魏晋南北朝的进步意义:经济上,南方的广大沃土,全面地得到了开发,生产技术普遍提高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大融合,大家庭在新的组合中稳定了,文化也交流了,丰富了;政治上,三国时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这一时期还是思想解放的时代,产生了那么多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所以,毛泽东反对称这一时期“道溺”、“文衰”的说法,而应改为“道盛”、“文昌”。毛泽东如此见解独到、言前人所未言的史论、史识,让人叹为观止。

还有,对于传统观念肯定的人或事,毛泽东能指出其不到位或不确切之处。比如,对于韩愈的《谏迎佛骨表》一文,一般人都认为是进步文章。然而,毛泽东却说该文价值并不高,其只是从破除迷信的角度来批评迎佛骨,没有从对生产力的影响方面来分析佛教的坏处。再如,对于北宋王安石,一般人认为,他能反对天命、反对封建宗法,是其进步之处。毛泽东却说,在王安石之前,已有人提出过反天命、反宗法的思想,王安石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人言不足恤”的思想。在神宗皇帝时代,他搞变法,当时很多人攻击他,他不害怕。封建社会不比今天,舆论可以杀人,他能挺得住,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

曾聆听毛泽东这一谈话的文史学家刘大杰说:毛主席的“见解精辟深刻,分析文学作品随便讲来都是辩证法,令人惊服。古今中外有这么大学问的领袖实在少有”。

在研读历史、了解历史的同时,毛泽东能鞭辟入里、观点独到地评史论史,这是他的不同寻常之处。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逄先知说,毛泽东读史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古籍新解”,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阅读和解释中国古书的内容”。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品评历史,“不受古人的局限,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终于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风格”。

三、借鉴历史:“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
  美国著名学者罗斯·特里尔在其专著《毛泽东传》中这样评价毛泽东:他“受中国传统的影响”;“这类集活动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人物与空想知识分子不同。他具有军人的心智,兵权之剑倚在史籍之旁”。

的确如此。毛泽东曾明确提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通过借鉴历史,来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思路或启示,是毛泽东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927年,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队攻打长沙受挫,毛泽东带领余部走上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据谭震林回忆:“毛泽东在文家市召集受到挫折的部队,坚决制止了再次攻打长沙的主张,率领队伍向井冈山进军。毛泽东曾总结历史上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对大家说:李自成为什么失败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巩固的根据地。”

鉴于过往的沉痛教训,毛泽东在192912月为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起草的决议中提出:“一切流寇思想的表现,极大地妨碍着红军去执行正确的任务,故肃清流寇思想,实为红军党内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目标。应当认识,历史上黄巢、李闯式的流寇主义,已为今日的环境所不许可。”

以史为鉴,不重蹈覆辙,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始终紧绷的一根“弦”。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郭沫若总结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教训的著作《甲申三百年祭》予以高度肯定:“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19493月,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再次提出:“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由此可见,毛泽东对于防止重蹈历史覆辙的思想之“弦”始终绷得很紧。

新中国成立后,在和平建设年代,毛泽东同样注重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智慧。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为了总结我们党在领导经济建设中领导作风方面的经验教训,毛泽东详述了刘邦的故事。他说,项羽“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刘邦“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联系当时的工作失误,毛泽东批评道:“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

此外,对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毛泽东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说,《水浒》要当作一部政治书看,领导干部要学习如何认识山头,承认山头,照顾山头,再到消灭山头,克服山头主义。谈到《西游记》,他说,要看到唐僧师徒的坚强信仰。不要怕有不同意见,不要怕有争论,只要朝着一个目标,团结一致,坚持奋斗,最后总是会成功的。对《三国演义》,毛泽东的评价也很高。他说,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周瑜29岁当了都督,说明选拔干部,不能统统按资历,要按能力,等等。

著名学者任继愈曾这样评价:“毛泽东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他又是一位热爱历史、熟悉历史的领导人。他善于总结历史,善于从读史中得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启发……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毛泽东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善于运用历史经验来解决当前问题的才能分不开的。”

重史、读史、论史、借鉴和运用历史,毛泽东以史为鉴、以史资政的领导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不仅取决于他学贯古今的历史涵养,更取决于他精妙娴熟的借鉴历史之道。

曾到延安访问毛泽东的美国作家史沫特莱说:“毛泽东以理论家闻名于世,而他的一套思想理论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和军事经验之中。”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这样评价毛泽东:他“把马克思理论中最合乎逻辑的部分同亚洲文明与传统中最精华的部分联系在一起”。

总之,毛泽东所倡导和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的境界,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成功。毛泽东对这两者的有机融合达到了一种理想的境界。(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41日,作者:王香平,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编审)

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中对”

1947,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称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律。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 

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事后写下了自己对毛泽东答话的感想:我想: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律,怕是有效的。(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