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传统文化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廉俭、厚徳、正义、民善”八个字也许远远不能概括苏州历代优秀施政者留下的遗存和烙印,但这八个字早已渗透在苏州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的种种细节上,构成了苏州作为文化城市的质感,成为苏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底气。研究廉政文化,一定要着眼于地方历史、地域特色,否则廉政文化就会成为摆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试想,如果有一天,“廉俭、厚徳、正义、民善”八个字已经成为苏州广大党员干部的从政准则,那么苏州将会变得更加清明、更加亮丽、更加温暖。
正义,一种社会理想的追求
追求正义,是廉洁从政的外化形式,也是历代优秀的从政者追寻的一种社会理想。
明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党羽毛一鹭在苏州为非作歹,并构陷东林党人周顺昌等,周顺昌平日有德于苏州人民,遂激起苏州民众的愤怒。当魏忠贤派的锦衣卫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时,苏州民众数万人聚集衙门。事件发生以后,东厂诬告苏州人造反,企图截断河流,抢劫漕运船只。魏忠贤以苏州人谋反为由,欲派兵镇压。颜佩韦等五人为保护百姓而投案,被判处死刑。临刑时,五人相顾笑谈,痛骂魏忠贤,引颈就刃,慷慨赴义。次年,崇祯帝朱由检即位,魏忠贤畏罪自杀,五人冤案被平反。苏州民众自发集资,拆毁了毛一鹭为魏忠贤所造的“普惠生祠”,在其旧址起墓合葬了五人的遗体,并书墓碑为“五人之墓”。复社领袖张溥有感于五人的义举,撰写了《五人墓碑记》为墓志铭,以赞扬五人的高风亮节,成为不朽名作。张溥这样感叹:“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这是苏州仕子典型的正义之举!
对“正义”的追求,在林则徐身上表现得更充分。林则徐曾数度在苏州为官。清道光二年,任江苏按察使,主管司法、刑狱。这次任职,他发现苏州民间存在严重吸食鸦片的情况,他在《云左山房文钞》写下了他关于禁烟活动的最早文字记载:“吴中有不治之症二:在官曰疲,在民曰奢。即如游手好闲之民,本业不恒,日用无节,包揽伎船,开设烟馆,要结胥役,把持地方。渐渍既非一朝,剪除势难净尽,惟有将积蠹有名之棍,密访严拿,期于闾阎稍靖。而此辈窥伺甚工,趋避甚巧,一人耳目,断不能周,要在州县官实力奉行,以安良除莠为务,乃有实际耳!”清洁社会,禁烟禁毒,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林则徐在苏州的戒烟行动,得到道光皇帝倍加赞赏。道光十二年,林则徐升任江苏巡抚,主管民务。这一次他又演绎了一出“钱笃笤求雨”的佳话。
道光十二年夏季,苏州逢大旱,眼见田里庄稼纷纷干死,老百姓受饥挨饿,林则徐非常焦急。于是他请来苏州地方上的达官士绅,请他们捐一些银子出来,在苏州设几处“平粜”点,让老百姓能喝一点粥。但是士绅们纷纷哭穷,不肯出钱。林则徐对外宣布:八月初一、初二、初三三天,由他带领地方官吏并地方上所有士绅,到玄妙观求雨,祈求老天赐雨于老百姓。初三那天,玄妙观露台上道士们铺满了芦席,士绅们跟着林则徐依次在席上坐下,求起雨来。
秋天的太阳毒辣辣地照着,半天下来,那帮士绅已个个口干舌燥,饥渴难忍,但看到林则徐正襟危坐,一副严肃的样子,只能坐着。快到正午时分,衙役前来向林则徐大声禀报:西津桥送来了一碗灾情水,请各位老爷尝尝。林则徐马上拿起杯子饮用,士绅们也跟着喝起来。这西津桥本是水乡苏州河网最密之处,但由于连日干旱,那里的河水也变成了泥水,这对于平时养尊处优的士绅们来说,简直如苦药一般难吃,但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喝。有的士绅泥浆水一喝下去马上便吐了。林则徐见时机已到,立刻将脸一板,喝道:“我在发求雨告示时就讲清楚的,为民求雨要心诚,所以必须斋戒三天,你们吐出来的是什么?我要把今天这事奏明皇上,看皇上怎么发落你们!”公然破坏求雨救民之举,是要杀头的,士绅们发现事情不妙,慌忙跪成一片,并承诺捐粮捐物捐钱,帮助老百姓度过旱灾。不日,苏州办起了好几处“平粜”点,虽逢大灾,但苏州却没有饿死人。
主管民务,“民生”成为林则徐的第一要务。他年轻的时候就很苦,“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所以,他非常同情农民,对农民尤其关心。他扩建了苏州育婴堂,收容乳婴、断乳婴和残废大婴,并教他们习艺谋生;他鼓励在太湖边建立救生打捞机构;他向朝廷申请拨款20万两用于修复太仓州宝山石塘;疏浚浏河时,他亲自坐在小船上勘察指挥……
追求正义,往往体现在是否让社会公平。道光十三年,军机处下文指责江苏漕赋征收不力。林则徐逐条逐条向皇帝申辩,写得声泪俱下,这份奏疏曾在苏、松地区广为传抄,一时纸贵。林则徐六十一岁时写给他的后任、江苏巡抚李星沅的诗中,也说“三仕江东忆十年”。他还批评自己在江苏为官做得很惭愧,面对一大堆施政难题“终无策”。但苏州人记得他,在苏州市中心,至今还矗立着“林公则徐纪念碑”。
追求正义,同样要求施政者是个正直的人。陈鹏年是康熙年间的苏州知府。康熙第五次南巡时,两江总督阿山为迎驾筹集费用,欲增民赋税,以供接待圣驾及侍从随员行旅之需,于是召集诸郡守会商。众人唯唯诺诺,独陈鹏年力陈己见,言“天子銮驾所至,费用自有公帑出,私增赋税,有损圣德”。表示“官可罢,民赋不可增也”。迫使阿山怏怏罢议,以至于心怀去陈之念。不久,因陈鹏年拆除金陵娼妓所居南市楼改建讲堂之事,谓“狭邪之地不宜读法”,构成“大不敬”之罪,下狱论斩。正因陈鹏年为人正义正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和江宁织造使曹寅舍命为之申辩。“叩首至血流满面”,最后使陈鹏年无罪出狱。这本身就说明正直的陈鹏年为人有感召之处!
追求正义,也体现为对奢靡腐败的愤怒。刘禹锡被贬为苏州刺史后,他在苏州接见一个名叫李绅的贪官,这人曾任过司空官职,因仰慕刘禹锡的大名,邀请他饮酒,席上,李绅邀舞女助兴,并请了几个歌伎来作陪。席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鬟宫样装,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诗的大意是:在这豪华的宴会上,歌女打扮入时,唱着美妙的流行歌曲,客人们觥筹交错,起坐喧哗,你李司空花天酒地,习以为常,可我刘禹锡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司空见惯”这句成语,从此不胫而走。
民善,一种执政行为的检验
清代苏州西山巡检暴式昭被罢官,年关无米下锅,西山民众自发送米送粮,体现了百姓对好官的爱戴。朱自清听说了这个故事,由衷地感叹,做官做得如何,只有百姓来评判,老百姓说好才是真好,公道自在人心!
苏州众多从政者的行为告诉后人,再多的树碑也不如百姓的口碑!
先来看白居易吧。短短的一年五个月,他离开苏州北上时,苏州百姓纷纷悲啼,刘禹锡有诗描述:“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苏州人舍不得他走,百姓结队随船送出十里之外:“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
韦应物呢,在苏州三年,百姓对韦应物自始至终爱戴有加。韦应物是性情中人,他在任时,处理完了公务,喜欢找个借口,与文人学士聚到一起吟诗喝酒。苏州的老百姓看到他们快乐的样子,不仅不生气,还因为有这样的父母官,觉得很是光彩。正是因为他了解苏州,爱苏州的人民,苏州百姓接纳了这位陕西人,称他“韦苏州”。韦应物离任苏州,谁也没有告知,而是悄悄离开的,他怕的就是惊动当地百姓。后来百姓知道了,都非常感动,纷纷去探望他,却都被他谢绝了。对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苏州人专门为他们建立了“三贤堂”。
再看况钟。他任苏州太守时,事事根据法令办事,又处处照顾到百姓的艰难困苦。宣德六年三月,况钟继母去世,况钟奏请朝廷,回家守孝。况钟离开苏州后,那些被打击的奸吏恶人卷土重来,变本加厉欺压百姓。百姓更加思念况钟,作歌唱道:“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还有一歌唱道:“郡中齐说使君贤,只剪轻蒲为作鞭。兵杖不烦森画戟,歌谣曾唱是青天。”呼唤、怀念之声,溢于衢巷。正统五年,况钟治苏9年任满,例应上调朝廷,循例赴部候升,走时“饯送者数百里不绝”。就是这次,况钟写下了两守诀别诗:“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百姓留恋况钟,苏州士民张翰等一万三千人联名向直隶巡抚按察使上书,恳请转奏朝廷,乞求况钟连任。正统七年十二月,况钟卒于苏州知府任上,年六十。况钟在病重期间,七县百姓,先后都到祭坛、寺庙,为他祈祷,有许多人祈求神明,愿“以身代死”来换得他的健康长寿。况钟去世之日,苏州笼罩在一片凄风苦雨之中。郡民罢市,如哭私亲,苏州七县百姓,都奔赴哭奠,就连邻近的松、常、嘉、湖的百姓都络绎不绝地前来吊丧。第二年春天,况钟归柩之日,苏州居民空城而出,河岸上排满了白花花穿孝服的人。群众感佩铭心,哭声震动了天地。两千多里水路“夹岸哭奠不绝于途”!数百名苏州人一直送灵柩至江西靖安老家!灵柩去后,苏州百姓为了纪念他,还在当地造了一座衣冠冢……苏州府七县大小集镇都建有专祠,岁岁奉祀。百姓家中也悬像祭祀。苏州沧浪亭内,一幅况钟的砖刻画像,至今犹存,下刻“法行民乐,任留秩迁,青天之誉,公无愧焉”的颂词,仍清晰可见。
归有光的散文《吴山图》则记载了另一个百姓称赞的优秀官员。归有光的同年好友魏用晦任苏州吴县令不到三年,就因为政绩赫赫而被朝廷召入任给事中。魏用晦治理吴县时对百姓很有恩惠,百姓苦留不得,魏用晦也不忍离去,于是有热心人就画了一幅《吴山图》,作为临别留念赠给他。归有光感慨:“如今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有一天他和我同在内庭,拿出这幅《吴山图》,边欣赏边感叹,于是让我为这事作一篇记文。啊!魏君对吴县的百姓有如此深厚的情谊,吴县的百姓怎么能忘记他呢?”
汤斌,在苏州两年,离任的时候,苏州的百姓罢市三天,塞道拦留,依依不舍。
“百姓说好才是真好”,朱自清对暴式昭评价的语言虽然朴素,但道出的却是一个千年不破的真理,那就是:衡量一个从政者优劣的标准就是百姓的口碑;就是人民常说的“政声人去后”;就是民善,老百姓觉得好才是好!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信息部 地址:郑州市郑花路29号 邮政编码:450011 电话:0371-65648812 豫ICP备0500244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