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中说:“谨慎不苟,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而独也。”慎是谨慎、戒慎、慎重的意思,独是独处、独知的意思。慎独就是个人在独处而无人监督之时,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情况,都能克制任何邪念,都不做违背仁义道德的坏事,做到洁身自好问心无愧。
“慎独”是“入德之方”。唐代思想家李翱指出:“不睹之睹,见莫大焉;不闻之闻,闻莫甚焉。其心一动,是不睹之睹、不闻之闻也,其复之也远矣,故君子慎其独也。”“不睹之睹”和“不闻之闻”突出“慎独”的自觉性。明代思想家朱熹说:“君子慎其独,表里内外、精粗显微,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以“诚意”来释“慎独”,确实深得本旨体现真诚性。明末思想家刘宗周指出:“慎独外别无功夫”,“自昔孔孟相传心法,一则曰‘慎独’,再则曰‘慎独’。”“慎独”在修身中享有无可替代的宗旨地位。明末思想家李二曲认为:“能不能坚持慎独,是区分忠与奸、人与禽的重要标志。”
党员干部更需要从“初、隐、微、恒”等方面加强“慎独”的精神修养。
“初”,初始、第一等含义,即要求党员干部要重视个人修养的第一印象“慎初”。从个人角度讲,“慎初”有利于改善自己的声誉和形象;从集体层面讲,有利于树立共产党人在群众中的威望,有利于展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精神风貌。
“隐”,即无论何时、何事、何地,党员干部均要筑牢宗旨,牢记党的纪律和规矩,做到说的和做的一个样,对人对己一个样,人前和人后一个样,有人监督和无人监督一个样,始终保持“慎独”不苟。
“微”,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有独到见解:“克己必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其意,要求人们讲修养时不仅要讲大节,也要注意小节,决不给自己留一丝一毫的死角;也要求党员干部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见微而知著,细微之处见“慎独”。
在“恒”字上下功夫。周恩来提出:“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贵在于恒心毅力。”“慎独”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磨炼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党员干部讲“慎独”,贵在持之以恒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进行常态的党性锤炼方能达到。